当时的情况有些两极分化。一方面改革开放开始不长时间,社会上流传着一些诸如“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头脑活络的人都下海了;另一方面还留在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军心不稳之余,不太情愿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这样没有承诺的事业上,所以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柳传志“下海”的态度非常坚决。事实上,他说,自己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柳传志得到了单位传达室旁边的两间小屋,还有20万元的启动资金、两个合作伙伴和一个副总经理的头衔。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公司的前身,就这样悄然启动了。
“拐弯儿”造电脑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北京,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
但柳传志认为,公司需要更高的立意。他有一个比喻:“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
1988年4月18日,联想公司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进军海外誓师大会”。当时,联想的员工还不到300人,主要业务是销售一种叫“联想汉卡”的产品,以及给国外电脑做销售代理。但柳传志决定“小题大做”,他请来的客人和记者比自己的员工还要多。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产业。柳传志同样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市场变化,但是联想却不能“造电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