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品牌也称中间商品牌,是中间商自行设计、开发,使用自己的商标对产品自行注册并在本企业销售的品牌。是相对制造商品牌而言的一个概念。
根据Mcgoldrick的观点,自有品牌是一个比较近代的概念,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迅速发展于八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有品牌商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呈逐年上升之势。欧洲市场的一次调查显示,1980年所有的零售商中17%使用自有品牌,1988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23%,目前已超过40%。在诸多世界知名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中,自有品牌实施成功的典范莫过于英国的马狮百货集团,在该公司,所有的商品都使用公司自己的品牌——“圣米高”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美国著名的西尔斯•罗伯特百货公司90%的商品用的是自有品牌,其经营的“工匠”工具、“顽强”电池、“肯摩尔”器具等在市场的知名度和销售额方面丝毫不逊于制造商的同类品牌。日本最大的零售商大荣连锁集团约有40%的商品使用自有品牌。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因自有品牌商品拥有信誉优势、成本优势、陈列优势等而被商家所推崇,自有品牌商品在不断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部分零售商业企业仍以销售制造商品牌为主,自有品牌的商品在全部经营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经营自有品牌的商家中,也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一、我国自有品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质量问题。最近在郑州超市不断爆发出自有品牌商品质量问题的丑闻,如出售过期的加工食品,销售早产牛奶或酸奶(到期食品撕掉标签上新标签),出售含有四个爪子的烧鸡(内包装);在北京,质检局在对超市销售食品进行检测时,同样也发现了自有品牌存在的质量问题。自有品牌搞不好,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进而毁了商场的信誉。
2、商品比重过低的问题。一般来讲,食品是超市自有品牌的重头戏,在法国,家乐福近2000种种商品占据了食品市场的20%的份额,但在我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其食品70%仍是由一家大型食品批发商提供。在这种情况下,自有品牌商品难有作为。
3、商场品牌的认可问题。自有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卖零售商的牌子。依靠消费者对零售商牌子的信任,转移为对自有品牌的信任。但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强势品牌,主要依靠跑马圈地的方式占领市场,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都没有形成特色,所以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对国内连锁超市品牌的信任,因而很难形成对自有品牌的认可。
4、差异化问题。自有品牌可以实现零售企业的差异化战略,但我国的零售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是千店一面,商品同质化现象也非常严重。没有足够的差异,就没有顾客的忠诚度,通过自有品牌实现差异就成了一名空话。
5、购买量问题。自有品牌战略的成功离不开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所以它必须以大规模经营和广阔的销售网络为基础,这样,企业才能以大订单吸引生产企业的合作、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并利用自身广大的销售网络加以推广,自有品牌商品的各种优势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的零售商由于规模小,形不成规模采购批量,因此,零售商一不能获得批量折扣;二不能获得制造商的支持;三是价格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众所周知,自有品牌商品同制造商品牌的同类商品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低廉的价格,卓越的货品摆放位置,从而形成超市独有的特色。如沃尔玛的可乐就比可口可乐低10%,但利润却高出10%;家乐福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也比同类的其它品牌商品便宜20%——40%。由于我国超市的自有品牌的成本居高不降,虽然其价格也低于同类商品价格(低得并不多),但利润空间却很小,并没有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价格竞争优势。有人讲,自有品牌商品没有20%以上的利润空间是很难成功的。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