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折射农业转型新课题
近年来,贵阳市调整农业结构,把蔬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发展。据2008年统计,贵阳市的菜农户数达20多万户。在一些蔬菜种植起步较早的区县,农民种菜所得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
贵阳市农委副主任彭玉荣说,为促进蔬菜规模化种植健康发展,贵阳市十分重视后续服务,不但对创业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而且只要菜农提出需求,农业部门可以立即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虽然政府的农技人员能为菜农“分忧”,但毕竟人力有限,且难以做到长期驻点。随着生产基地种植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政府“上门服务”式的宏观技术指导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营户的需求。
“农村蔬菜种植户碰到技术困难,不知道向政府部门‘求助’,说明农村与政府的信息对接仍存在‘错位’现象。”一位贵州的农业专家分析称,“但是,蔬菜的病虫害防治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越是上规模的生产基地,越需要固定人员从事长期、微观式的技术服务。”
据记者调查,目前,在贵阳市的蔬菜种植户中,技术方面能够“自力更生”的“屈指可数”,人才市场上可供挑选的专业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像刘兴林这样面临着“招工难题”的种植大户并非个例。
“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从事涉农工作的,大概只占三分之一。”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内培养农专业人才的重点高校,该校农学院植保系副教授龙友华说,“本来农专业的人才就‘紧俏’,愿意从事涉农工作的学生,很多都进了大公司。这样一来,农村企业自然很难招到科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了。”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其实,有米无妇也难炊。记者了解到,贵阳市的蔬菜产业引来了“商机”,但由于本土人才“难觅”,不少外地农产品经销商来贵阳做生意,都选择了自带技术人员。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