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优秀战术的企业,却在企业战略上表现得如同儿戏。企业战略的缺失通常会导致企业对竞争环境的判断失误、不合时宜的前提假设以及盲目扩张,奥克斯就是这么做的。2005年3月,奥克斯扛着“汽车行业暴利终结者”大旗,宣布将投资80亿元闯入汽车业,2006年4月黯然退出汽车业,至少4000万元的“学费”就此打了水漂。2002年,奥克斯公司斥资10亿元进入手机制造业,由于整个手机行业的平均利润迅速下滑,奥克斯并未取得理想成绩,其宏伟的手机销售蓝图也只能一直挂在墙上。经历了两次失误的奥克斯如今已经风光不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06冷冻年度空调零售市场白皮书》显示,奥克斯空调内销量仅有101万套,成了“二线品牌”的垫底。
中国的企业常常能够取得“小胜”,但是鲜有“大胜”,而“常胜”更是中国企业不可企及的理想。小胜靠谋,大胜靠德。这句话对人有效,对企业也同样有效。
四、有文无化。
中国是一个盛产文化的国家,从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到红旗渠,从农业学大寨到北大仓,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都有一种烁烁发光的文化,于历史的长河中而弥久弥新。可是对中国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法回避的痛楚。有人说,中国企业没有文化;也有人说,中国企业不懂文化。诚然,在日趋浮躁的市场和社会里,任何一个企业不顾短期收益而潜心修炼文化,似乎是一种奢望。其实企业也很着急,也想“文化”一把。于是他们设计了精美的Logo、漂亮的标语口号、时髦的经营理念、厚重的员工手册,然后得意对着大众说:看,我有文化了。
我一直以为中国企业是有“文”的,只不过不懂“化”而已。所谓“文”,是企业经营的底蕴和积淀。中国的企业家和员工都很聪明,一个企业在市场摸爬滚打三五年,就会积累一些特有的经营理念、管理心得和生存技巧。如何把这些底蕴和积淀通过扬弃而升华,提炼成企业文化,然后传播固化,这个过程就是“化”,这正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化”需要修炼,需要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的企业更需要一份沉静和耐心。
在文章结束前,我们来看看两家中国企业。在国内的TT行业里,华为和中兴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华为走上了“磨剑”之路,为技术研发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希望拥有核心技术;而中兴则坚持市场赢利导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虽然中兴的发展线路代表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长模式,似乎更被经济学家看好,但笔者更欣赏华为模式,因为华为模式更容易培养出中国企业缺失的“品”、“理”、“略”、“化”。
笔者以为,如果真有中国企业循着四个方面走进去,不以短期的市场份额和收益论成败,给予足够的历练时间,不出十年企业间将会逐步拉开距离,决定企业基业常青的要素必然会水落石出,并且这种差距和区别一旦形成,将会越拉越大。原因很简单,这四个方面没有任何奇巧,都是绝顶聪明的中国企业在用尽奇巧后,所必须认真修炼的内功。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