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研究1990-1991年美国经济低迷时期和之后全美850家大型企业的表现,得到一个惊人的发现:萧条下的“好公司”和“坏公司”的最大的根本区别在于成本管理,企业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成本泥淖——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举措短期内可缓解部分压力,但未必增加长期价值。
作为企业领导者,在低迷时期一定要头脑清醒,避免重犯一些低级错误,更不能因为暂时的危机而彻底丧失了商业信仰与追求。通过总结分析,我认为经济低迷期企业管理者一定不要犯以下五个错误:
降错成本。危机之下,企业面对的挑战,不仅是降低成本,同时更要确保竞争者赶不上你对成长的投资。这时候,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区分“好成本”与“坏成本”,不要短视地砍掉那些目前对公司获利优势有贡献或是未来能让公司赚钱的现阶段成本。
急于建立新战略而不是夯实既有战略。从我做企业经历的多次危机来看,这时候制定“弹性”战略而不急于否定或完全调整既定战略非常关键。有的企业在危机前往往心慌意乱,盲目跟随别人调整战略,而不加强修炼内功,这类企业往往会在经济复苏时被别人甩得更远。夯实既有战略,坚定信念,专注于核心业务,抵挡住诱惑,才是危机中成熟的抉择。
并购重组。危机中不少企业希望被别人收购,以保证生存。实际上,危机下公司的价值往往容易被严重低估,卖不上什么好价钱。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好多美国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但产品有市场、品牌有影响力,此时适度出击并购重组这些廉价的壳资源是明智的并购,但一定不能犯前几年我们走出去的错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断臂求生后的心脑窒息。企业为了保命,断臂求生无可厚非,但为快速追求所谓的降低成本、立竿见影而只用裁员、关闭子公司、缩减规模等手段势必让公司的大脑和心脏也进入窒息,从而导致死亡。
逃避危机和责任减值都是致命的。有些企业因为整体环境不好,就千方百计逃避,甚至用逃匿、自杀等方式企图明哲保身;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以次充好、降低产品质量,甚至违背商业道德与人性搀假制毒,如2008年教训深刻的三聚氰胺事件。越是危机的时候,越应该承担责任,甚至应该力所能及地多承担责任。
在有些人或企业看来,避免这几个错误不困难,但在经济低迷期要做好这些需要底气、大气和元气,把经济动荡期的管理历炼成一种重要的商业能力,不仅需要逆向思维,智慧和胆识,更需要身体力行。
萧条和危机下,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加重要。由此,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仰仗于中国企业应对和化解危机的能力,依赖于中国企业能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型。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