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三孔”景区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召开,物价局公布的方案获得代表们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山东省物价局称,按目前“三孔”游客年均人次测算,价格调整后预计年增加收入2500万元,每位游客将增加旅游支出10至35元,不会给游客增加大的经济负担。(据5月31日《人民日报》)
听证方案提出的涨价理由,是文物保护资金不足。不过,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的缺口是否应该由游客承担?更进一步的追问则是:即使联票涨价10至35元,年收入可增加2500万元,真的就可以解决文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吗?
前车之鉴也不断提醒人们,即使游客为文保资金的不足买单,这笔资金也有可能被挪作他用,而不是用于文物保护。原国家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颐和园等景区20%的门票收入用于维修,80%的收入则发了工资与奖金,并没有把涨价后的收入用来维护世界遗产。武当山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景区1800多名职工的支出和扶贫工作,用于资源保护的金额为零。
或许,有关部门所谓弥补文保资金不足的理由只是个幌子,其真实的目的是将效益最大化。发展旅游经济当然要创造效益,但是必须清楚一点,旅游经济不是“门票经济”。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旅游经济是一种非常低端的旅游经济。不断在提高门票价格上做文章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不科学的表现,既不利于景区发展,也不利于地方经济增长。
如今,我国的许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动不动就是几十元,上百元。高昂的价格使消费者望而生畏,影响了公众的旅游积极性。与此相对照的是,不少发达国家景区门票的共性是价格低廉,价格占人均月收入比例一般不超过1%。这些国家发展旅游经济的经验是眼睛不盯在门票上,而是在吃住游上做足了文章。“三孔”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仅仅是当下“门票经济”的一个缩影。应当看到,很多旅游景区如同“三孔”景区一样在打门票涨价的主意。门票涨价固然可以带来一时效益,但对于旅游业长远发展而言,无异于竭泽而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