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政策频频的出台,将原本疯狂的楼市推到了“风口浪尖”,更为政策性保障住房披上了一层迷糊的阴影。或许更确切地说,原本被各大房地产企业冷落与不屑的“政策房”,在一系列高压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升级的压迫下,其关注度更有一份令人期待的神秘感。
来自北京市住房保障部门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北京市新开工政策性住房(含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71.6万平方米,增长85.3%。全市政策性住房施工面积为214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6%;其中,新开工面积71.6万平方米,增长85.3%,增幅大大高于上年全年11.3%的水平。
面对日益增长的“政策房”施工面积数据,相比商品房开发的高利润,“政策房”建设利润低、任务重、舆论关注度高,历来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参与开发建设的大多也是国有企业。因此,大多数以追求“高品质”、“高利润”的房地产企业宁可向商业地产转型,抑或是到二三线城市去建设城市综合体,不断利用自身的资源努力尝试着做出各种转变,也不愿意去蹚“政策房”这滩“关注度高、利润率低”的浑水。
然而,随着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占城镇住房建设总量比重日益提高,开发企业也需要考虑新的业务模式。参建保障房的可持续性、效率成为一些眼光深远、社会责任感强大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一,“政策房”究竟是否属于“鸡肋”,还是能够给企业形象加分,成为业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与此同时,在“后地产时代”,无论是国策,还是民生,都成为了考验地产行业品牌价值、产品竞争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业内有识之士可谓早就看到“政策房”蕴含的新机会,据报载,早在2008年11月,远洋地产旗下的北京中联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招标,拿下管庄限价房项目用地,同时,远洋地产还在京西配建了3万平方米的政策性租赁房,未来还将继续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政策性住房建设。今年富力地产、保利地产、北京中联置地等企业均被授予“2009年政策性住房开发建设先进单位”。
实际上,笔者以为,对开发商而言,政策房并不一定是“鸡肋”,但却一定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民生大众的责任。在当前国家采取严厉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开发保障房项目成本低、风险小,不仅能够体现出企业良好地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拥有相对有保障的微薄利润。此外,随着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占城镇住房建设总量比重日益提高,开发企业也需要考虑新的业务模式,这对现阶段房地产高压政策频出、业务模式有待转变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程武)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