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延”式股权多元化。
这是在原有单一的一元化股权结构基础上,引入其他成份的资本,使资本结构变为多元。不仅吸收外来个人资本,还设法吸引其他企业、各类基金等经济组织参股。这种方式可以使民营企业广泛吸收上下游企业、战略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的资金,是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一种较好方式。
1.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战略投资者的范围包括:产品的供应商、销售商、合作方、风险投资机构、个人等,具体的引入方式有:
(1)增资扩股。吸收外来股东的投资资金,扩大总股本。此办法有可能使原股东持有的股份稀释,降低了原股东的持股份额,但是如果原股东要继续保持其控股地位,外来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可以协商解决。
(2)出让产权。原企业股东出让所持部分股权,并以约定的价格卖给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战略投资者购买股权可以现金方式获得股东出让的股权;可以用自己拥有的其他企业股权来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还可以用自己掌握的技术、设备资产评估作价来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
2.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股权的多元化。企业的兼并就是由一家企业来收购或吞并其他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如果购并企业并不向被购并企业支付现金,而是按照一定的购并价格以公司股权支付购并费用,就会形成股权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合并与购并不同,它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的合并和重组,重新发起设立新的企业的过程。显而易见,与简单的股权转让和企业内部员工持股相比,企业之间的购并是实现股权多元化和资本扩张更为有效的方式。
3.通过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利用资本市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是股权多元化的终极和最高形式。一个企业由单一股权的企业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再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最终公开向社会募集资本而成为一个上市公司,是一个完整的股权多元化和社会化过程。
三、民营企业股权多元化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多元化时刻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民营企业观念制约。
对家族的依赖和对家庭成员天然的信任感是民营企业创业成功的基础。第一,对家族的信赖和依赖使民营企业对股权多元化发展产生一种内在的排斥。第二,家族控制式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巨大凝聚力和效率优势,使民营企业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制度安排产生一种很强的路径依赖。第三,传统的家族继承制观念使得企业家不欢迎外来投资者的加入,股权融资意识较弱。另外,企业家“小富即安”、“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等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民营企业产权制约。
产权清晰是影响企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产权清晰主要包含两方面:产权在法律归属上的明确界定与产权的有效配置或产权结构上的优化配置。第一,在产权归属上,民营企业存在历史上的和现实上的问题。首先,许多民营企业挂着集体和国有的招牌,即“红帽子”企业。其次,有些民营创业者最初的投资与全体劳动者尤其是合伙人共同创造的财富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造成了企业发展以后的产权不明晰。第二,在产权结构上,民营企业几乎都存在产权单一的问题。产权多元化必须要打破家族关系,这种家族裂变对于依赖家庭血缘关系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心理、利益和社会舆论上面临诸多挑战。
(三)法规和政策环境制约。
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仍不宽松。这主要体现在: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已经解决,但从实践上看,仍存在一些“盲区”和不公平待遇。
(四)经理人市场、产权市场等的制约。
民营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不论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引进外部管理人才还是吸引外部资金,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的所有权结构,都离不开外部市场制度的支持。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成熟,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尽合理。主要有:一是,缺乏成熟的经理人市场;二是,缺乏有效的地方产权市场。
总之,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造来打破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可以针对企业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股权多元化改造的方式,而走出企业股权多元化的那一步需要企业创始人的眼光、魄力和外界的支持,甚至是扶持。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