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高盛的中国生意:介入的中国战略行业远不止石油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0/5/18 16:17:29   
>> 相关新闻链接
·基金经理被疑利用设计上的"疏忽"做空期指饱私囊 ·国储油大门向民营油企开放 可缓解民企油源问题
·万科首次表态:要按购房者接受的价格卖房 ·国资委副主任:货币、房地产等政策或实行动态微调
·商务部: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3G用户已达1808万户
·农信社“化茧成商”之痛 ·报告:数字经济将成欧洲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之一
·金融危机中傲然挺立 访中国海运集团总裁李绍德 ·“炒蒜”团获利转战“炒豆” 京绿豆批发价飙升

    最早参与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

    对于高盛欺诈事件对其业务的影响,瑞士信贷认为,“我们有理由担心此案对高盛长期市场占有率的影响,因为一些客户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并非监管打击对象的机构。”

    高盛的中国生意,是否也将会受到此次事件的拖累?

    “这种担心在中国应该不会出现。”一位中国本土投行人士坦言,因为高盛通过其在中国近20年的运营,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源。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高盛的形象似乎总是与“成熟可靠”,“古道热肠”这样的褒义词联系在一起。

    1984年,高盛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高盛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

    当时,处理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是中国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中国金融机构本身无力消解的情况下,寻求外资进行共同处置就成为了一个次优选择。

    监管层的想法被媒体释放。“当时出现了‘只有勇士或者笨蛋才会做的事’的声音。”上述本土投行人士称,当时,面对中国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中国金融监管层发出的合作信号,许多雄心勃勃的国外投资机构不是默不作声,就是抽身而退。但此时,高盛出现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年底,高盛以现金加经营的方式购买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账面值为19.72亿元的资产包。1年多以后,高盛与华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处置不良资产的合资公司——融盛资产管理公司。

    在吃下了第一笔不良资产的10个月后,高盛又在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两年之后,高盛再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处置不良资产的战略伙伴关系。

    “那几年,很多同行都对高盛表示出极大的敬意,认为它大智大勇。”上述投行人士称。据其介绍,之后,伴随着金融改革的进程,监管层曾向国际投行界放出口风,希望国际投资银行以“买门票”的方式进入中国。高盛再一次没有像许多投资机构那样表现出观望和徘徊,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响应了中方发出的邀请。

    “所谓‘买门票’,当时并未有明确的说法和清晰的方案。但当时业界的理解是,监管部门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和安排:高盛帮助化解国内证券公司不良资产风险;同时,允许高盛提前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一切操作仍在中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事。”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高盛为进入中国证券市场所设计的方案比中国监管层的期待还要完美:向处于危机状态的海南证券慷慨捐赠5.1亿元人民币,然后在组建独立公司实体的基础上成立合资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2004年12月,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正式挂牌。“无疑,高盛高华的诞生为高盛进一步巩固中国市场的地位创建了一个最佳平台。”

    “当时,高盛对这家合资公司下了很多心思。”上述人士称,高盛在合资之中同样遇到了“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政策红线。因此,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公开性的资产注册表中,高盛只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67%的股份。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6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了相关政策的硬性约束,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上述人士介绍说。

    有了这张令其他国际投行羡慕的“王牌”之后,高盛开始了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和耕耘收获。

    现身中航油事件

    据了解,在以后的十几年里,高盛在中资公司海外股票的发售承销中,一直占据领导者地位,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银行(香港)、交通银行等上市的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2004年震惊全国的“中航油事件”中,也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于1993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在1997年—2003年间实现了高速增长。2003年,有媒体曾盛赞中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国资委也表示,中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但仅仅一年多过后,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做空石油期货),总计亏损5.5亿美元。

    中航油2003年3月28日开始投机油品期权交易。而交易对手之一是高盛的子公司杰润。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国际油价一度回落,在每桶32美元~25美元区域徘徊。

    据普华永道2005年3月30日公布的“中航油事件”调查报告显示,中航油在2003年四季度对国际油价作出下跌的预期,因此改变交易战略,从“做多”转入“做空”,开始卖出买权并买入卖权。

    据介绍,2004年1月26日,中航油与交易对手高盛子公司杰润签署了第一份重组协议,双方同意结束前面的期权交易而重签一份更大的合约。根据协议,中航油在平仓后,买进了更大的卖出期权。但自2004年1月签署重组协议至当年6月,油价并未如中航油预期的下跌,反而一涨再涨,至6月1日已超过每桶40美元。到二季度,因期货产生的亏损已高达3000万美元。中航油再次选择“后挪”,在当年6月28日同交易对手高盛子公司杰润签订第二份重组协议,风险成倍扩大。之后,国际油价继续攀升。

    2005年事后,陈久霖曾对媒体如是描述“中航油事件”的过程:“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我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子公司成为中航油的交易对象后,高盛曾公开唱多国际油价。高盛的首席能源分析师曾在2004年石油价格无明显增长趋势的情况下发布报告称“未来10年间,原油、天然气价格将大幅飞涨。”

    “中航油事件”之后,高盛子公司杰润又盯上了深圳南山热电股份(下称“深南电”)。

    2008年3月,深南电和杰润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指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协议时,双方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的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投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融资方则行使一种权利),深南电与高盛对赌的标的石油数量是20万桶,从当年3月到12月之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高于62美元,深南电每月最高可获得30万美元的收益,如果石油价格低于62美元,则深南电需要向高盛旗下公司支付(62美元-浮动价格)×40万桶,也就是石油价格每下跌1美元,深南电要向高盛支付40万美元。

    当年7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冲破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好景不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油价大幅回落。2008年11月7日,纽约商业交易所轻质原油价格盘中跌破60美元,已经跌破深南电与杰润公司对赌协议规定的62美元的触发价格。按照协议,深南电需要支付高盛80万美元的赔偿,之后油价每下跌1美元,深南电还需要追加40万美元。而到2008年底协议终止时,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

    看起来如此不对称的对赌协议深南电为何会签呢?“现在看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由于国际油价牛气冲天,深南电自然想稳赚利润。”上述投行人士称。

    中原证券投行部总经理赖步连认为,对赌协议大概率获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获得超额收益,并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风险,但国际投行不仅能够利用交易规则和信息不对称找到有利于自己稳赚不赔的办法,高盛这样的国际投行背后的市场力量还能够影响和左右市场走势。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