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乘船游览唐河,记者惊讶于唐山环城水系修建给这条河道带来的变化:满眼新景不断,两岸绿意纷呈。据唐山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其实这景色背后最大的变化是,这条原本功能单一的防洪排涝河道,如今已经串起了一串公园,变成了一条生态景观带、休闲旅游带、文化展示带。
而这些变化,缘起于一次洪水。
当地媒体记者记录下了这个情节:2008年6月中旬的一天,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唐河检查防汛排涝工作,目睹眼前湍急的河水,一位领导提出:“能不能把市内的几条河流通过整治连接到一起,改善沿河生态环境,并且使水最终流入南湖,保障其水源?”
要将洪水资源化,也许没有哪个地方敢想,但唐山需要。作为华北地区6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唐山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0立方米,亩均30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和1/10。这样的背景下,看着奔流而去却又得不到利用的河水,唐山有些着急。
唐山市民大都清楚,穿越市区的主要河道唐河和青龙河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条件较差,急需治理;而城区西北部由于缺少排水出路,一遇降雨,道路积水严重,急需建设排水干渠。“事实上,唐山并不缺水。”唐山市唐河青龙河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刚说。他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唐山境内不仅有库容量很大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唐河水库(原陡河水库)等多个大中型水库,而且中心城区有唐河、青龙河、李各庄河等多条河流,水脉及水利设施条件非其他缺水城市所能相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河道互不贯通、各自为系,水量不足,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生态效益较低。
能否通过对市内水资源的整合,强固城市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唐山市展开了反复深入的现场勘察,进行了多次学习取经、研究探讨。
水源保障问题是反复论证的重点之一。参与论证的省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专家刘大鹏说,无论规划还是建设中,整个环城水系都充分考虑到了蒸发和渗漏。经测算,环城水系蓄水面积16.5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年蒸发消耗和渗漏损失约为1120万立方米。每年的需水量在3940万至5888万立方米之间。
为了确保水源,环城水系必须整合现有径流资源,唐河上游流经市区的水体、污水处理后的中水、雨水以及工矿企业的排干水全部纳入考虑。
刘大鹏测算,目前,唐河每年蓄水量达到3100万立方米;而市区4座污水处理厂每年可用的中水水量在7288万立方米,直接排入唐河的工矿企业排干水为643.85万立方米,再有上游水库3100万立方米的计划性调水,完全能够满足环城水系的用水,也不会对工农业和居民用水产生影响。
规划中,雨水收集系统也被融入沿河绿地设计中。河岸硬质地面将采用生态透水砖铺装,雨水可以迅速透过地表,渗入地下,通过收集装置流入环城水系,成为水源的另一有效补充。
多轮论证之后,最终认定唐山具备建设环城水系的客观条件和现实条件。2009年3月18日,唐山市环城水系工程正式动工。“洪水资源化,我们对于水系整治的理念实现了由单纯防洪保安的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景观水利的转变,并探索出河道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试验示范。”唐山市水务局长肖玉文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