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一季度及3月份部分进出口数据。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3月份出现了72.4亿美元的逆差。这是自2004年5月之后首次出现的逆差。
除了逆差之外,这一组数据让人警觉的地方还有进出口增速不平衡问题。数据显示,1至3月,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64.6%,进口增速大大高于出口。而从3月份的情况看,当月出口增长24.3%,进口增长66%,进出口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出现了逆差记录。
怎么来看这一组数据?这些数据有哪些耐人寻味的地方?简要说来,情况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乐观,从已经公布的内容看,有两个问题是要特别提出来谈一谈的。一是中国经济现在好像是一个被胁持的大好佬,为此付出的代价很高;二是外部压力在增加,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
外贸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现在可谓是两头受压:一头是进口原材料价格在持续上涨,一头是进口高端消费品数量在持续扩大。今年3月份,之所以会出现逆差,就和这两个趋势有关。而有关人士对此的解释是,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国内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带动了进口的快速增长。而中国在实施刺激计划的过程中,积极扩大从各国的进口,促进了贸易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种解释如果仅从报表上看,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更深入一步来观察,就不能回避另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刺激政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贸易对手所利用,已经成为贸易对手分享中国政策红利的工具。因此,中国经济现在所扮演的拯救者角色,代价相当高昂。
比如,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进口商品中,有不少大宗商品不仅数量大增,而且价格持续上涨。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从去年3月的95点已经飙涨到今年3月的120点以上。以铁矿砂为例,今年一季度进口量上涨了18%,进口价更是上涨了20.7%。在全球经济还不是十分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买家,我们居然没有议价权,居然买进这么多高价商品,有这样傻的买家吗?
又如,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64.6%,贸易顺差减少76.7%。对此,有关方面的解释是,由于国内需求旺盛,拉动原材料进口数量和价格双双强劲上升,而消费结构升级又导致了汽车类产品进口猛增。如,汽车进口量增长了1.7倍。这种解释忘记了一个前提,就是中国对刺激消费的财政补贴。这种补贴包括汽车消费在内,它所营造的内需并非是自然产生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刺激措施的结果。
正是有了这些刺激措施,才使中国的内需市场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也使中国的广大城市和乡村成了一个推销消费品的平台,让外商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能够向中国倾销包括汽车在内的高档消费品。所以,今年一季度及3月份的进口增速远远高于出口,一点也不奇怪。而在现行刺激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越多,外商实际分享的中国政策红利也就越多。
问题是,这样的进出口局面,对中国本土市场的培育,对本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产业升级有好处吗?同时,这样的政策又能够持续多久呢?这样的内需又有多少持久性呢?现在,由于一头是进口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头是进口高端消费品数量在持续扩大,所以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实际上是更趋严峻的。如果再加上汇率问题,未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利润空间、市场空间,以及技术与产品升级空间,都不乐观。
而外部环境如果就此逆转,很有可能加剧现行的经济矛盾,增加结构调整难度,使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下降。而最近刚刚有点起色的本土企业利润在在经过一个虚幻的高增长之后,很有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初迅速进入滞阻区间。对此,市场各方要有所预警。(亚夫)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