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无法受益,可以肯定地说,经济刺激方案仅是短期拉升经济指标、恢复短期信心,治标而不治本。因此,姚景源也向企业提出忠告:尽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显现好转的迹象,但企业家千万不能把企业的命运和希望,完全寄托在经济回暖上,还应该主动寻求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办法。
经济繁荣期,很多公司把经济增长当作一种助力,并融入自己的商业计划。如今,这种假设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助力没有了,企业必须要转换经营思路——必须认真考虑各种成本和投资。
谷底新困惑
在经济谷底期,企业将面临很多新问题,我们针对CEO的调查也验证了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市场需求骤减带来大量库存,进而影响到现金流;订单大量减少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以往疏忽客户关系管理,使得老客户不断流失,赢得新客户困难;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无法在危机下平衡市场风险;商业模式缺陷使得企业难以安然度过危机,等等。
●财务杠杆失灵
滥用财务杠杆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在经济谷底期,财务杠杆已基本失灵,这就意味着,很多B2B 公司将陷入困境,包括思科、施耐德这些国际大公司,都已公开宣布销售额在大幅度下滑。由于在经济繁荣期,财务杠杆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其反向过程就会变得尤为激烈。
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找到了新的应对办法。比如说惠普,在向客户提供IT设备和服务时,如果客户有需求,惠普就可以通过自己的金融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租赁和融资等服务。
财务杠杆的失灵,导致企业出现一系列财务问题,如获取资金的成本更高,现金流动减弱等。尽管国家增加了大量贷款,但是,仍有大量急需资金的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门槛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苛刻。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以前3000万元的土地厂房和设备作抵押,可以贷到3000万甚至更多,而现在只能贷到1200万。
●去库存易,去产能难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初期,企业都面临“去库存化”的问题,特别让许多制造商苦不堪言,底特律的几大汽车生产厂商已经被逼到破产的边缘。捷成洋行董事李家祥告诉《经理人》:今年第一季度,由于数码相机厂商降价出清库存,使得捷成洋行的相机销售遇到不小的冲击。但是从4月份开始,“去库存化”基本完成,市场竞争逐步恢复正常。
只要政府继续投资,就能将大型国企的库存消耗掉。事实上,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基本进入“去产能化”的阶段。然而,“去库存化易,去产能化难”,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设备及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更为复杂,也要经历优胜劣汰。
今年5月14日,工信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在本刊针对CEO进行的调查中,有57%的制造企业选择不会主动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订单减少,产能过剩,无法再继续投资。
●留住客户越来越难
《经理人》通过调查发现,当问到“对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后,什么管理环节是被严重忽略的”,有高达73%的受访CEO选择了客户关系管理。在经济繁荣期,企业被市场推着走,不缺订单也不愁客户,往往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两难:老客户不断流失,发展新客户越来越难。
成功的企业用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你在哪个行业,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要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且帮助他们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