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升值应循“三性”原则
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人民币短期升值均缺乏充分的依据,而长期升值的方向无可置疑,关键问题在于升值的方式以及汇率机制改革的路径。日本的经验我们应时刻铭记,主动、可控、渐进的升值方式至关重要,中美贸易争端愈演愈烈令市场更加担心人民币升值是否依然会遵循“三性”原则,对此,我们的判断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人民币具备实现主动、可控、渐进升值的基础。
德日升值的成与败
在05年汇改之时,我国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三性”原则。所谓主动性,就是根据我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改的方式、内容和时机。汇改要充分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考虑金融体系状况和金融监管水平,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对外贸易等因素,还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可控性,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渐进性,就是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我们认为,在人民币长期升值及未来汇率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三性”原则依然要坚持,因为日本和德国的升值经验证明,此原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元升值的过程具有典型的被动性特征。1985年,日本政府迫于压力,与西方国家达成了一个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协议,即“广场协议”,与此同时,日本又不得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出现了升值与减息的政策组合。这一政策组合最终导致了信贷过度扩张,资产泡沫膨胀并最终破灭,日本经济也自此一蹶不振。
同样作为出口大国,德国在本币升值问题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出现持续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德国马克也经历了大幅升值的过程。不过与日本不同,联邦德国在升值的问题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自主权,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具备共同的目标,即稳定通胀水平、保持经济增长,这样,其在面临国际压力的时候就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本币是否升值。从结果上看,渐进与可控的升值方式并未对其出口及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中国的优势
当前人民币面临着几十年前日元与德国马克同样的升值压力,那么,人民币能否避免重蹈日元覆辙从而实现主动且可控的升值呢?
我们的判断是,在长期升值的过程中,人民币有必要而且完全有能力实现“三性”原则,因为当前的中国具备当时日德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进口增速开始超过出口增速,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向全球输出总需求,而总需求输出最终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输出,中国的影响力在增强。
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与德国情况不同的是,近两年来,中国的进口增速快速增长,甚至超过出口增速;而当时的德国和日本的进口增长仅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并在1985年后出现向下的趋势,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开始下降。近一段时间的事实已经证明,总需求的输出已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力增强,例如,在中国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之后,澳大利亚央行出乎意料地没有升息,而韩国与加拿大央行也相继在报告中提出中国成为其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因素。
第二,相对80年代的日本来说,中国具备较强的抗升值能力。一方面,中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当时的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在全球位列前茅,这样就造成了两国制造业领域成本竞争优势的差异。日元的急剧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大幅下滑,而对于中国来说,小幅的渐进升值并不足以导致丧失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与1984年的日本相比,中国目前的地区差异更为明显,当时日本国内企业被迫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国外,而中国的出口企业则可以向中西部省份转移,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有更大的潜力来消化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冲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