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故事】
淮柴动力:从跟潮流到引潮流,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所有到中国来研究动力市场的跨国公司,一个必去的地方,就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就连沃尔沃总裁、卡特·皮勒总裁看完以后,都赞叹说,想不到中国也有这样的发动机公司。
发动机相当于整车的“心脏”,有了自主品牌的优质发动机,就等于给整车安上了“中国心”。
在潍柴产品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了被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视为挚爱之宝的12升蓝擎大马力发动机,这是2009年潍柴自主创新的杰作,引领着国内发动机市场的新潮流。
2009年,潍柴不仅将自主研发的10升、12升蓝擎大马力发动机大批投放市场,而且推进30万台生产能力的3升、4升小功率发动机项目,10万台5升、7升中功率发动机项目,300台3000-10000马力大功率段的船舶动力项目全部进入商业化阶段,潍柴的产品平台更具规模化和系列化。
“2009年,潍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增长,得益于企业巩固而坚实的产品平台。”谭旭光说。
不仅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潍柴从当初濒临破产到之后的每一个“坎儿”,都是依靠产品优势成功闯关的。
1998年,谭旭光接任这个小柴油发动机厂厂长,当时企业负债3亿多元,全厂1.4万人6个月没有发过工资。谭旭光决心多挖一口井打水吃,改变过去为单一车型配套而吃不饱饭的局面,尝试为大功率工程机械配套,在新的市场领域找生路。
为多种车型配套,意味着首先自己要拿出多样的发动机产品。当时国家提出发动机要执行欧II标准,但尚未出台具体方案。借这个机会,谭旭光到欧洲考察学习,从一款引进的斯太尔发动机开始,潍柴人通过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顺利地将其技术应用到重卡、工程机械、船舶、发电、客车等动力领域,逐步掌握了发动机行业的核心技术。经过几番求索,潍柴与世界著名的内燃机研发机构联合建立欧洲研发中心,逐步跃至世界内燃机技术的最前沿。
从2005年潍柴自主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大功率高速发动机蓝擎国Ⅲ起,依托高端研发能力,他们一鼓作气研发成功国Ⅳ、国Ⅴ发动机。同时,潍柴还利用自己的产业链优势,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对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的动力总成产品。也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研发周期缩短1/5。
市场博弈中的“王牌”是优势产品,只有大量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才是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这个道理,在潍柴乃至山东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得到充分印证。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五轴联动镗铣加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向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出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000吨、2500吨重型多工位压力机;山推股份成功自主研发国内最大功率的推土机;烟台冰轮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螺杆压缩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叫响了“山东制造”。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驰名商标。
【对标启示】
张志文、尚林海:山东省优势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普遍较大,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谋划一代。与山东省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慢、附加值低,技术装备落伍。
分析2009年我省入统的63种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可以看出,有30种产品的产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工具、金属轧制设备、金属冶炼设备、粮食加工机械、电焊机、交流电动机、阀门等,分别下降了3%至56%不等;其中,科技含量低、低水平重复生产的产品下降幅度较大,以外销为主、又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品受冲击较大,产品产量下降明显。
提高我省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必须引导各企业向行业先进水平“对标”,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ERP设计、管理系统,对产品研发、制造加工、物资配购、市场营运、能耗计量、售后服务等各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