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昔日亚洲民营油轮大王腾飞之翼的单壳油轮,面临着被强制淘汰的窘境。目前,仅靠仓储业务一翼,能否挽救已经跌成“仙股”的泰山石化?
文|本刊记者 李毅
公元1405年,威名远播的中国航海家郑和,曾率领着先进的双桅帆船舰队,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纵横驰骋。而在600多年后,在郑和舰队扬帆而去的福建海港,又开出了一支亚洲最大的私人原油运输船队。然而不幸的是,这支由著名的石油大亨蔡天真一手缔造的,同样称霸一时的“舰队”,却并不拥有郑和那样的先进舰船,相反,这支“过时”的油轮船队面临着被强制淘汰的窘境。
雄风不再
与当年财大气粗的郑和舰队不同的是,泰山石化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1192以下简称:泰山石化)的这支油轮船队,背后可没有鼎盛时期的大明王朝撑腰,这是一支完全凭着福建商人的精明、开拓和“抱团”精神成长起来的船队。
祖籍福建石狮的集团董事局主席蔡天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靠从国有公司租赁油轮从事石油贸易。频繁往返于东北与东南沿海之间的他,靠买卖石油的差价赚到了“第一桶金”。以此为基础,蔡天真与一帮福建籍的同乡,通过在新加坡等地购买二手油轮,建立了自己的运输船队,从此纵横整个东南亚,主要业务包括东南亚至中东的国际航线以及中国大陆沿海的运输业务。
2005年,蔡天真这位隐形富豪终于被《福布斯》挖掘出来,名列当年能源富豪榜排之首,泰山石化的威名也随之响彻整个亚洲。也许在这家油轮运输起家的公司中,创业元老们都继承了当年郑和团队的基因,以至于其蓬勃的生机能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关注。
然而,时过境迁,如同明朝的闭关锁国摘下了郑和的最后一只船帆——随着政策与市场一系列变化的迭出,泰山石化也雄风不再,业绩下挫之剧烈,使得这些习惯了海上风云变幻的大佬们也有些措手不及——公司的股价一路跌至0.3港元以下,并长期徘徊,成了名副其实的“仙股”。
据泰山石化200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收入为7.7亿港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6%;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也由上年同期的3.9亿港元锐减至2.5亿港元;同时,已接近1:1的流动比,显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差,资金链紧绷;而沦为负数的净资产收益率更是远逊于中海发展等同行业公司。
曾经的海上油轮“无敌舰队”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通过对泰山石化近两年财报的分析可以发现,自2008年以来,这家以油轮运输起家的公司,在该业务板块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从而导致了整体业绩的不振。
泰山石化董事局主席蔡天真曾公开表示,油轮市场持续疲弱、船舶运力过剩,以及租船主的需求不振,影响了集团的油轮运输业务。据彭博数据显示,自2009年上半年以来,VLCC(超级油轮)市场极度疲软,泰山石化经营的主要航线,即:中东海湾—日本航线的运费指数(WS)始终在40-60上下震荡反复,但相比上年同期150的指数则明显跌势猛烈。
“这肯定对公司影响很大,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航线,”招商证券分析师罗雄告诉《能源》杂志记者。但国内往来这一航线的海运公司也为数不少,中海发展与光汇石油等就与泰山石化拥有同样业务与相似的目标市场,但公司的业绩增长却很好。
对此,罗雄的解释是,市场萧条的影响是必然的,同行业公司的油轮业务实际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是中海发展等公司还拥有干散货运输与集装箱运输等其它业务板块,从而可对公司业绩进行有效的弥补。而泰山石化业务却相对单一,除油轮业务外,船厂业务也同样亏损严重,只有仓储可勉力支撑,因此陷入窘境。
然而,正如同几百年前郑和舰队的偃旗息鼓并非只因财力枯竭,当今油轮市场疲软也并非泰山石化业绩下跌的根本原因。而国际油轮运输业在单壳油轮政策上的变化,及由此造成的深刻影响,也许才是对业务相对单一的泰山石化最沉重的一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