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及时而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但与此同时,大量信贷资金向国企倾斜,民间资本迟迟未被启动等问题也引发人们的忧虑:危机之中,中国的民营经济究竟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民间投资怎样才能被唤醒,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公平竞争”,发挥民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和委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民营经济的“老问题”和“新挑战”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在逆势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源泉。
但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老问题: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税费负担较重。而民营大企业则面临着“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等新挑战。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总体上看,容纳民营企业最多的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目前民营经济在高回报率的垄断行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等市场准入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也存在“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健全,这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转化为民间投资,也使得民营企业缺乏资金支持。
“对民营企业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目前在有些地方、有的领域还没有完全落实。有的地方政府不尊重非公经济产权,有的国有企业利用自身垄断优势,在房地产、酒店业等竞争性领域无度扩张,使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会对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翔鹰集团董事长刘迎霞说。
“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
虽然在2009年,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必须看到,目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更多地还是依赖财政投资、信贷投入的政策性效应,真正来自民间的投资力量还很不够。而这其中,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启动。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主席李卫华说,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
在李卫华委员看来,民间投资尚未有效启动的原因,首先是民间投资主体不愿投资。“目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存在着高度竞争,也基本上都存在着产能过剩,民间资本对这些行业和领域缺乏投资热情。”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