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不能投资。“主要是民间投资主体难以获取投资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核心问题。”
三是不敢投资。“由于民间投资主体的实力总体不强,国家政策、法律及市场的环境还不完善,一旦投资过程中国内外经济出现大起大落或面临一些突发情况时,民间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更大。”
四是不会投资。“民间投资主体对政策信息的敏感性不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需求趋势的准确研判还不够,因而难以进行投资决策。”
李卫华委员表示,由于政府的投入强度不可能持续保持不变,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及时大规模跟进,经济增长缺乏后续投资动力的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就难以保持。
怎样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规范准入门槛,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到一视同仁。” 孙晓华委员说。
2005年,国务院专门出台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措施。在去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时期,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一系列针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虽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出了对症的药方,但如何使政策在实践中切实转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却仍是目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当前,应给予民间投资法律上的平等保护,保障民间投资在经济上实现平等竞争,推进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辜胜阻代表表示,要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逐步消除行政性壁垒,通过监管体制及监管方式改革、资本多元化的改造、可竞争性环节的分离,加快重点垄断行业的开放。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公用设施等领域建设。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盈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特许经营、公私合营、建设移交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
孙晓华委员建议,将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中国需要更多的大企业大公司,无论他们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是国家经济的脊梁。要选择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生动地说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生产力中最充满活力的积极因素。只要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环境,民营企业一定会释放出更大能量,担当好时代赋予的使命。”刘迎霞委员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