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3 保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许多代表和委员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内需的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和难点。
在2009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举措,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此发表社评称:“中国将‘保增长’和‘保民生’挂钩,在本质上是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前奏。”
“在过去一年间,政府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介绍说,2009年,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势下,中央政府用于“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增长29.4%。
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认为,由于地区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上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义务教育虽在全国基本实现,但在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和城乡差别,在城市内部的打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也同样存在这种差别;在医疗卫生方面,不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设施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农民工在务工地也难以享受到城镇医疗保障等等。
赵林中告诉记者:“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良好解决,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社会公平和和谐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建立和健全健康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提出,“要把全面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在2010年内尽快出台系统、具体、操作性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今年两会最为突出的议题之一。对此,许多代表和委员都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建议、发言。他们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的航船正在驶向“深水区”,历经了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驶向胜利的彼岸。(李新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