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产阶层已达就业人口的23%,北京、上海等大城市40%都是中产,中产阶层正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数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不太一致,甚至有网友戏谑自己“被中产”了。(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这样的研究成果让人觉得很搞笑,因为很多国人感觉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都“被中产”了。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务员年收入也只有三万元左右,而不少刚毕业的研究生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刚毕业的本科生的月工资只有1000元左右,大多数个体工商户的收入也只相当于普通工薪者的工资,他们绝对不是中等收入者,更不会自然跨入中产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刚毕业的本科生都成了中产阶层的后备军,这不是人为扩大中产阶层吗,这不是为中产阶层而“中产阶层”吗?
更让人质疑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中对中产阶层的定义竟加入了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不是对中产阶层概念的颠覆吗,谁不知道中产阶层是以财产和收入来衡量的?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中,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都成为了中产阶层,但是出租司机收入再高也不是中产阶层。其实,如果按年收入六万元以上为中等收入者来划分,教员、医生、护士、记者、编辑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算不上中等收入者,就连公务员中也有一部分人算不上。笔者所在县有28万人,如果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说法,中产阶层肯定不少,可真正算得上中等收入的只有矿老板、电力行业和信用联社的员工。
在我看来,中产阶层应该是与中等收入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如果连中等收入都达不到,还算什么中产阶层呢?而且,中产阶层除了具有中等收入外,还应具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假如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达到七八万元,却没有固定资产,或是贷款买房买车的“房奴”“车奴”,还要紧紧巴巴过日子,就绝对不能算中产阶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之所以引发了社会上不小的争论,原因就在于很多国人感觉自己“被中产”了,身处住房、教育、医疗压迫下的“中产”,说是“中惨”确实更切合实际。
我们需要纺锤形的社会结构,但不要“被中产”。
我认为,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故意夸大中产阶层是不和谐的,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我国绝大多数民众并不富裕的现实国情。而且,“被中产”不只是在制造泡沫富裕,更有可能影响决策,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高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毕竟我国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因此,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不要把一些官员打的官腔当作研究结论,而应脚踏实地,根据社会现实得出科学的结论,特别要谨防以想当然的所谓研究成果娱乐官员娱乐国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