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2月11日讯 《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下称《标准》)出台已经进入读秒倒计时。国内一家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尽管把多晶硅准入门槛设定在3000吨一直存在争议,不过,该准入标准最终还是会通过,目前方案整体已经成熟,春节后应该就会下发执行。
3000吨,直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国多晶硅行业未来进入者的门槛,必将直接引发行业的一场大地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标准指的是新进入者的标准,很多想来参与的企业玩不起了,对已经具有产能的企业,则要靠市场来淘汰。”上述企业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确定单线3000万吨生死线
继2009年9月、11月工信部、科技部等数个部委就《标准》进行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2010年1月19日,工信部再次召集无锡尚德、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主流多晶硅企业探讨《标准》。
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1月19日的座谈再次讨论了规模、能耗、物料利用率等指标,相比之前的几次征求意见,这次座谈还特别提到了主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包括在土地、金融等监管方面的工作机制。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即将推出的《标准》确定了“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等众多准入标准。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标准》经过了多次讨论和修改,目前已经基本确定,预计很快就能够出台。目前看来,难点在于落实。一方面,单线产能3000吨,技术要求高,普遍推行有难度;另一方面,落后产能要淘汰,退出补偿机制需要明确。
在一家地方多晶硅企业看来,如果是“单线产能”达到3000吨,就意味着众多小企业被淘汰几无悬念,但如果不是“单线产能”,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自主“联合”,“跳一跳”,就能够着这条红线。
“设定的是单线3000吨/年,否则,如果是多线产能叠加,本身就没有意义。”吕锦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厂商都是5000吨/线,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已经时不我待。
“这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利好。”吕锦标介绍道,江苏中能现在是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为1.8万吨,2009年产量7000吨,今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5-1.7万吨多晶硅。他指出,公司在实践中发现,单线产能在1500吨的项目,成本到40美元/公斤,就已经再也下不来了,成本控制有限,相比5000吨/线项目30美元/公斤的成本来说,在规模经济性方面差距甚远。
对于行业龙头来说,3000吨的红线并不算高标准。多次参加标准设定内部讨论会议的江苏中期曾提出过5000吨的标准,但最终未获相关部委采纳。
中国多晶硅业需“挤水分”
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对多晶硅的投资逐步升温,截至目前,已建成产能接近5万吨,大大小小的项目以及规划项目不下40个,江西、四川、江苏等省已经成为国内多晶硅项目的主要分布地区。
比如四川,其一省的多晶硅产能就已经达到1.5万吨,投资27亿元的成都天威硅业公司年产3000吨的项目于2009年9月正式试产,投资15亿元的四川雅安市永旺多晶硅有限公司3600吨多晶硅项目一期600吨也已经投产。
不过,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实际情况并不像外表的数字那样光鲜。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事实上,实际产能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也就20个左右,很多项目产出的都是纯度不达标的非成品,或者还只是规划产能。2009年,中国多晶硅的实际消耗在3万吨,而实际的国内产量只有1.6万吨。
吕锦标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多晶硅项目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对于整个多晶硅行业来说,真正过剩的部分只是低端产能,过度投资效益低下的低端产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