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庙会自形成以来,就扎根在燕赵文化的沃土之中,其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几乎囊括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活动十分兴旺和密集。据统计,河北各县庙会每年均在百次左右。如定州市全年大小庙会有72次,邯郸市峰峰矿区一年有大小庙会73次。其中有不少影响面大、辐射周围数县甚至外省的庙会,如苍岩山福庆寺庙会、南和县白佛庙会、邯郸黄粱梦庙会等等。“过庙”时间也不等,三至五天者居多,超过半月者亦有。大多集中在春秋二季,尤以春季2~4月间为最多。这一时间特征符合河北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每个庙会在信仰上也有侧重,如药王庙会乞求安康,娘娘庙会祈求早得贵子,龙王庙会祈雨去灾等,体现了民众对诸神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祭祀、拜神,满足心理需求,表达了广大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河北庙会的地方特色也非常突出。当代作家铁凝在她的小说《笨花》中就对清末民初河北赵县地区的庙会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加上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器乐声、说唱声、喝彩声、嬉笑声……简直称得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贸“黄金周”。
近年来,河北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并取得不小的成果。迄今为止,这些成果多集中于娱乐领域。其实,把文化产业扩展到风土人情,实现风土人情资源化,在国内外早已有了成功的先例。比如狂欢节,已经由民俗活动演变成为一种代表当地形象的文化标志和旅游品牌。几点建议:
一、加强庙会文化的特色化建设。河北多数庙会具有自然景观的优雅可登可临,人文景观的深邃可见可赏,交通往来的便利可聚可散,购物娱乐的可进可出。走旅游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深入挖掘庙会文化内涵,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与大型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庙会文化品牌。
二、在挖掘传统庙会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开发文化、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文化产品,使庙会更具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求异的心理,符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的要求,“照顾老年人,争夺年轻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庙会活动中。
三、建立庙会文化活动监管机制。根据市场规则以及各庙会成功经验制定相关规范,使庙会的筹备、经营和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包括一些细节的规范和管理。如在庙会中除了加强小吃摊的卫生管理外,增开一些环境幽雅的餐厅,重视垃圾处理等。为群众营造健康、文明、丰富的庙会文化氛围。
四、充分认识庙会在河北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房屋等外在景观的变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包含对所谓的“旧”农村的家底,尤其是与民众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乡村庙会文化的建设。乡村庙会既是旧农村流动的“魂”,也是新农村迈步前行的“魄”。应合理利用乡村庙会文化,以先进的、健康的、文明的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