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试水国际化
正因为有了监管机构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我们这桩并购才得以圆满收官。英国《金融时报》曾经这样评述: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案例对中国其他同业来说,并不具有可复制性。
事实确实是如此。2008年5月底,我们完成并购的意向签约后,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大幅下挫,特别是雷曼兄弟倒闭之后金融机构的估值一落千丈,市场对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价格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如果现在并购,不是可以少花钱吗?
这当然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因为以现在的价格,买方愿买,卖方不一定愿卖。要等新的机会,至少要五年。而在这五年之内,招商银行是完全有可能消化并购成本的。况且,香港这样的并购机会已经不多了。更重要的是,招商银行并购永隆的战略意义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
尽管管理层都感觉到了很大压力,但由于董事会的大力支持,我们没有动摇。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趋势;跟随企业客户走出去,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也是国内银行必须考虑的问题。况且中国内地市场已经开放,别人进来,我们不可能不出去。而银行走出去,主要有两个途径,要么开分行,要么并购,无论哪种选择,首选香港都是明智之举。因为招商银行总部在深圳,与香港一界之隔。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拥有全球最成熟、效率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香港的银行应该说都是在国际化环境中,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并购香港的银行完全可以积累国际化经验。另一方面,香港与大陆同根同文,特别是与深圳习俗相同,文化相近,沟通交流方便,并购后的整合相对难度较低,成功率较高。另外,招商银行是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香港的市场对我们而言很有吸引力。
从并购永隆,我进一步想到,遭遇了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还要不要进行?招商银行的国际化进程还要不要推进?银行内外的质疑和议论是显见的,但答案应该是明确的:既然国际化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趋势,在总体方向上就应该坚定不移,不能因为经济周期而摇摆。
遇到金融危机,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进程,当然应该更加慎重,更加讲究策略,因为风险确实在加大。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的金融危机也给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因破产倒闭退出市场,或者因流动性紧张而主动收缩业务,这给受冲击较小的中资银行留下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实际上,许多跨国跨境客户出于安全性考虑,倾向于选择中资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裁员,也为中资银行物色、选聘人才特别是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此外,在高风险、高压力的环境下试水国际化,要求更高,相应得到的锻炼也最大。
整合之难
当时,很多人都有疑问,招商银行并购永隆后,能不能做到“1+1大于2”呢?
从招商银行和永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来看,双方确实在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永隆银行成立于1933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77年来,永隆银行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波动的考验,依旧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其资产总额在香港上市银行中仅列第十位,但经营稳健,资产质量较好。另外,永隆银行是典型的银行控股集团,旗下拥有保险、财务、证券、信托、期货等多家全资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多个领域。2007年,永隆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接近48%,即使去掉一些临时性因素,也远远高于内地的银行。扎根于香港,让永隆具备丰富的应对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此外,作为香港本地的一家老牌银行,永隆银行在香港拥有较广泛的分销渠道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品牌。
另一方面,永隆银行也有短板需要弥补,比如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一直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在大陆的网点资源明显不足,内地业务的开展受限制;在经营上开拓进取不足,发展较为缓慢,新客户比例很小等。而在香港市场已经饱和的环境下,永隆不涉足内地恐怕难以为继。深圳与香港毗邻,无论是在市场发育程度还是在企业适应市场能力方面,都堪称内地最适宜与香港合作的城市。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