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斌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学博士
发展夜经济,人们都期望能够有更多文化味:更多的人到书店读书,更多高雅的聚会,更多有品位的演出……提升夜经济的品质,也提升城市的品位。
然而,文化消费是大量消费聚集才能形成市场认可的有效需求。零星的文化消费需要,不能算是有效需求,难以唤起厂商的逐利之心。因此,一个城市的夜经济有多少文化味,并不取决于个别消费者的愿望,而是决定于城市居民需求的数量和品位。比如,京剧是国粹,而河北京剧茶社作为省会唯一的专业文化消遣场所,目前却是“大演大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粉丝”众多的郭德纲到石家庄来演出,买了后排票的观众进场后依然可以轻松找到靠前的好座位。
这些现象说明,发展夜经济,当务之急恐怕不是满足高端文化消费,而是推动夜消费文化的形成。让习惯于在家看电视、哄孩子、睡大觉的人们走出家门,去逛街,去聚会,去娱乐,去消费。因此,发展夜经济,需要培育夜消费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影子。文化的演变缓慢,但是可以通过渗透、移植、学习而加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敞开城市的胸怀,吸引更多不同地域的人们进入,让多种文化形态、多种生活方式聚集融合、彼此激荡,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共存共促,主流文化与各种亚文化互相影响,假以时日,一个城市的文化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模式。
培育夜消费文化,要走文化转变的开放多元之路。这样看,单调的夜生活,疲弱的夜经济,原来与城市“白天”的开放度密切相关。点亮夜消费,繁荣夜经济,根本在于加强不同人群的“文化竞争”,注重多元文化的培育,提高城市的开放度。最近石家庄被评为“2010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提名候选者,暂列第七。这个荣誉不可小觑。34万浙江人,交易额高达500亿元,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浙商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东南开放地区的生活方式。
培育夜消费文化,要走就地取材的道路。比如石家庄,很多人提出打造民心河精品夜景,其实延伸一步,依托民心河,可以考虑打造民心河休闲娱乐带;也可以充分发挥太平河的优势,打造太平河休闲观光旅游园区;中山路是条黄金商业街,发展夜经济,要首先把这条路的挖潜功夫做足,增加沿街餐馆、酒吧、商店和其他服务设施,便利市民消费,盘活夜间消费。需要指出,面对石家庄大众消费文化占据主流的现状,文化演出、娱乐消费,要瞄准中低收入阶层,谋划一批大众消费得起、喜闻乐见的节目。
培育夜消费文化,要走因势利导的道路。消费的主体是人。让更多市民夜间消费,必须从满足市民的现实需求出发,降低夜间消费成本。企业营业时间延长、公共交通延时等,都是人们熟知的对策。此外,经营思路也要调整。比如,有人批评省会茶馆成了打牌消遣之处,人声喧哗,烟雾缭绕,不是品茶谈天的清净之所。笔者的看法是,茶馆应当顺应市场需求,向消费者认同的方向转变,可以采取增加封闭性隔断的方式,将大众娱乐休闲和高雅的品茗或其他主题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区分。
夜间消费是一个分层的消费,夜经济是一个可以旺起来的经济。关键的问题是,发展夜经济不是孤立的,它要做白天经济的补充,而不是把白天的消费挪到晚上。因此,要发展有增量的夜经济,城市管理者、企业和市民都要从实处着手,一以贯之地做好推动生活方式转变的工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