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美铝在中国试图加速“单飞”,且在中下游做得有声有色,让一些同行甘拜下风。而在这一过程中,绑定中国战略伙伴的传统做法显露无遗。
2009年10月底,美铝有望参与中国大飞机项目,且为大飞机提供特型铝材的消息传出。为此,美铝正在参与研发生产特型铝材和铝合金,并可能会在中国大型商用飞机“C919”项目中分一杯羹。
陈锦亚表示,为了这一项目,美铝运作了2年时间。美铝的优势是,在飞机型材上拥有80%的专利,波音、空客均是美铝的主要客户。他甚至提及了美铝打算深度合作的“ABC计划”,“A”即空中客车公司(英文名:AirBus),由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和英宇航系统公司共同拥有,是世界上领先的飞机制造商;“B”为波音公司(Boeing),这家开发及生产飞机的美国公司,在全球航空业市场上拥有颇高的占有率;“C”则是中国制造大飞机C919的母公司—中国商飞(COMAC),未来将可能成为领航全球飞机的领头羊之一,美铝的雄心可窥一斑。
对此,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也公开表示,“美铝的技术比我们先进,因为美国的飞机工业非常发达,波音飞机上的大部分铝材也是美铝提供的。”
此外,美铝还试图与包括北汽、比亚迪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共同研发汽车轻量化技术。这一点,也源于美铝在全球的成功。“我们跟奥迪有合作,奥迪A8所有的框架都是美铝设计的。法拉利的车身全部是美铝产品。”陈表示。
2009年7月,美铝还与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签下合作制造铝合金油罐车的协议。在发达国家,运输航空汽油油罐车多是用铝制的,而中国当前仍在用不锈钢制的。美铝公司全球发展总裁克莱默承诺,将与中集车辆(山东)有限公司共同生产“轻量化、环境友好型的油罐车”。
陈锦亚表示,“这不是简单技术换市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铝要走在其它铝业公司前头。”这也得到了西南证券分析师兰可、银河证券分析师周卓玮的认可,他们认为,中国企业很欠缺铝材的深加工技术。
“黄金时期”如何生存?
和诸多中国企业老板一样,陈锦亚也一直在研读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时时观望中国的宏观环境风向。当然,他确实也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启动了一扇“窗口”—经济结构性调整带来的产业升级换代和节能减排的历史性机遇。他甚至用“黄金时期”来形容美铝中国面临的这个机遇。
尽管美铝在中国的上游仍无起色,但外界不会因而忽视美铝的优势及雄心。
“它的整个产业链比较完美,”兰可对本刊评价说,“它在上游有矿资源优势,在中游,电解铝业务有成本优势,在下游,铝材有技术优势。”其全产业链竞争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可以掌握产业话语权,尽可能避免价格波动的风险,拥有更低廉的成本。
对美铝全球业务来说,上游还是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大头。铝矾土、电解铝、氧化铝以及与生产这些产品相关的能源,占据美铝整个营收的50%左右。多年来,美铝一直试图在中国进入这一领域,但却一直未果。
那么,值此“黄金时期”,美铝在中国能否实现中上游的“数一数二”战略呢?
陈锦亚认为,要在中国复制美铝在全球的上游优势,能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铝非常强的一块是能源,美铝是美国专业发电公司以外最大的发电公司,地热是一种,煤和水电是一种,更多是水电。”所以,他手中可打的牌无疑很多:能源、铝矾土、电解铝、氧化铝……这些都可能成为美铝在中国发轫上游的利器。
那么,国内正在淘汰一些落后和污染重、耗能大的产能,美铝有机会凭其节能减排的优势进入这一领域吗?周卓玮认为,美铝进军中国中上游或许并无优势。原因在于,上游矿山资源大多掌握在国企手中,国家管控得越来越严格;倘若进军中游的电解铝生产环节,撇开产能是否过剩不谈,关键问题是美铝无法将它在国外的水电优势全套照搬到中国,而电力又恰恰是生产电解铝最大的成本。“铝工业的胜败就取决于能源的价格。”陈锦亚也承认。
对于美铝中国进军上游的市场准入难题,兰可认为,收购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不过这条路实施起来依然很难,“只能收购一些小项目,小项目盈利能力不佳。”
实际上,对于上游及中游,美铝曾经拥有在外人看来绝佳的进入机会。2001年12月12日,中国铝业在香港上市,美铝入股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同年,美铝与中铝签署合资备忘录,这个落在广西百色的合资企业,将成为在中国乃至亚洲有一定影响力的特大型铝冶炼企业。后来,美铝还与中国不同地方的企业签署了若干备忘录,进入中上游的曙光不断闪现。然而,迄今为止,美铝在国内的十余个合资公司,主要还停留在中下游的加工业务上。
如今,在美铝想发力之时,中国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力拓公司CEO艾博年最近表示,2010年他个人的工作重点之一将是加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力拓与中铝之间仍有合作机会。全球第二大铝制造企业俄铝,早在2008年即号称要于未来7年在中国投资30亿美元。
而在陈锦亚看来,中国市场最大的变化,是跨国公司轻松赚大钱的舒服日子走到了尽头,进入求生存的阶段。“外资企业到中国来,没有中国企业那么服水土,有些行业外资还不能进入,进入也没有政府补贴,适应能力与竞争速度又比许多当地公司差。外资企业很容易处于生物链的最下一节,保生存、求发展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现状。”
陈锦亚找到生存之道了吗?“合作的方式很多,可以是生产合作,也可以是技术合作,还可以金融合作。”
那么,合作伙伴还会是中铝吗?中铝副总吕友清拒绝向本刊评价中铝跟美铝的关系,也拒绝透露是否还有进一步合作的项目。不过,他表示:“我们和美铝等平时交流最多的是环保、安全生产、低碳经济等。”这一表态无疑留有想象空间,尽管没有明说,但又暗含了陈锦亚所言的节能减排合作有可能发生。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