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足够老人在农村生活了。”
其实,户口不在惠州,对李玉平一家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最直接的就是孩子上学。
他15岁的儿子现在上初中,上小学时交了5000元择校费,小升初又交了一万,上高中肯定还要择校,而且中考、高考都必须回老家考试。
尽管如此,李玉平还是宁愿把户口留在老家,因为“只要农村有块地,就还有退路”。
他们仍然说起现实的苦恼,孩子的学费太贵,如果实在撑不下去孩子还是要回去上学,但孩子却适应了广东的教育,回乡下读书教学质量差,孩子无法接受。
广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教授认为,“舍不得土地”,其实是现在的农民感受到了城乡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三农政策全面推行,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他们看到了在农村发展、致富的前景;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城市统分统包的政策“红利”日渐消减,而城市生存压力又在不断增加,这就使那些有资格进城落户的农民不愿意或者不敢提出申请。
另外,他认为虽然户籍坚冰正逐渐消融,但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如果“转战”其他城市,永久居住权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放弃土地收益,显然不划算。
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的乡愁
有户口无保障,还是“没有根的人”
记者了解到,虽然土地吸引力大于户口,但是户口背后的福利,比如孩子入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就业、廉价房方面同等待遇,这些方面的壁垒目前依然森严,大多数农民工长期居住在城市也是一种奢望。
农民工们认为,认为与其给户口,还不如提供一些比如子女教育、经济适用房方面的保障,这样即使没有户口也不影响成为城镇人。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三水新明珠陶瓷厂车间主任胡小燕可谓是农民工中的佼佼者,然而多年以来,她的一对双胞胎女儿的入学问题一直是她的心痛。
她和老公在佛山打工多年,无法照顾女儿。前几年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没有户口,两个孩子的赞助费奇高,不得不把女儿留在家乡读书。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大她希望能在身边受教育,召开两会时,她谈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让不少人受到震动,为此三水区政府特为她批了两个入学名额。
她告诉记者,到广东打工学到了很多的技能,有了生存的本领,对土地并没有什么舍不得。按照她的条件,在当地落户不是问题,况且她自己也愿意做佛山人。
然而现实却不得不让她放弃,因为就职于民营企业,没有房子落不了户。夫妻俩要养两个孩子,挣的钱只够日常开销,昂贵的房价,让她的“城市梦”无法实现。她说,即使我拿到了户口没有自己的房子,还是一个无根的人。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