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经观察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一部新出现的优秀作品,只要它还处在 它的时代的热烘烘的气息包围之中,它就具有最小的价值。
因为在这个时候,它还没有同市场的东西、敌人的东西、舆论的东西以及一切从早到晚变个不停的东西分离开。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水分消失了,它的‘时间性’不见了——这时它才开始放射出内在的光华和散发出美好的气息,以及如果它所追求的是永恒的沉静的目光的话,才开始获得永恒的沉静的目光。”
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国内外媒体上很热了一阵子。现在大家静下来了,都在等着今年上半年双方正式签署协议的大日子再热闹一番。并购是个噪音聚焦的事,尤其需要沉静的观察和研究。只要我们心静,也可以超越它的“时间性”,给当事者和中国汽车业者以有益的启示。
十年一个轮回。2000年,并购市场上叱咤风云的是美国投资银行。他们佩戴着意大利领带,穿着定制西装,乘坐私人飞机,策划着动辄百亿或千亿美元的并购大案。可是,到了2010年,跨国并购的主角换成了中国和印度人。尤其是来自中国车企一波接一波的并购消息,颇令世界侧目。
企业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抓住历史机遇。许多人不注重这一点,似乎只要努力就行,只要头拱地努力,再会用一些外部条件,就能够成就大事。其实不然。战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分分钟抬头看路,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李书福看不上许多中国企业家搞大院式经营管理,他们给企业砌起很高的围墙,人 才、资源、物流都集中在院墙内才安心,他们看不到院墙外面的人才和资源其实也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沃尔沃集团的CEO雷夫·约翰逊,把企业买卖当成种苹果树,一棵大树枝杈多了,就掰下一些分枝交给能手去嫁接,自己缺什么果树,就去别人那里买过来自己种。李书福有着相同的认识。李书福的吉利是个没有院墙的平台,哪里有什么好东西,他会尝试着以受人尊重的方式,拿过来就是。做规划时,他从来不会按老套路,看看自己有什么,计划去做什么。
他的规划首要因素是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满世界去找做成这件事的手段和资源。20多年的艰苦创业,他明白了一件事:只要你有机会的旗帜,一切需要的资源都会在你的旗帜下集中。想国际化了,就去把英国的锰铜纳入帐下;缺技术了,就去把澳大利亚的变速箱公司一锅给端过来;想要做高端汽车品牌了,就“拍遍”世界一流汽车品牌,最后选定了沃尔沃汽车。
中国车企并购世界顶级豪华车,这一点两三年前不敢想象。当吉利2007、2008年频繁向福特公司靠近想谈这事却一直得不到机会。好容易通过中间人,在2008年初福特危机四现的时候,李书福去美国拜访福特CEO,还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计划,估计那时的价格也比较诱人。那一年,福特可以把捷豹和路虎卖给同样讲英文的印度塔塔,但是对李书福却没动一点心思,当场就拒绝了李书福的橄榄枝。
进入2009年就不一样了。顶着美国、瑞典两国政府的不同意见,福特公司于2009年10月份就公布吉利是沃尔沃品牌的第一优先买家。12月份又宣布双方达成最终协议。这或许就是李书福常说的,“转型要有历史机遇的巧合”。这回他恰恰利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低迷所带来的机遇,使吉利汽车实现了从“低价制胜”到“品牌制胜”的转型升级。尽管吉利汽车虽然还不能获得业界恰当的身份认同,却已然成为了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新代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