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城乡的一体化进程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虽历经多年改革,但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消除,成为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难以根除的顽疾。究其原因,一个是城镇建设滞后,小马拉大车,城市对于农村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另一原因就是城镇化率太低,城镇人口太少。试想,如果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许多制度性障碍无疑会更容易得到解决。因此,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统筹城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十二五”将是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迈向城镇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巨大的发展机遇,把握我国的城市发展态势和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途径。
以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重点是促进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当前看,不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长株谭、武汉、关中、成渝等省域内或跨省的中小城市群也正在全面崛起,成为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我省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也应以城市群的理念,进一步加大省内相邻城市同城规划的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城镇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从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角度进行政策和机制的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依然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两大基本制度。从各地改革实践看,许多地方从实际出发,对这两大制度的创新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例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探索、土地入股的探索、农村宅基地入市的探索等,这些探索为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些实践依据和基础,今后还需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为城乡一体化清除障碍。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从根本上提升我省经济的竞争力
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打造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关键是提升产业和行业技术水平,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措施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带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而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创新、引进、吸收、集成、再创新一批市场前景好、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从世界范围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竞争势必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技术者即王者。只有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才能发挥后发优势,把握新一轮洗牌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从我省客观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金”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三是要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我省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吸纳能力和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四是制定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不论是推进新产品的研发,还是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不论是提高企业装备技术水平,还是节能减排,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技术路线图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技术路线图突出了市场导向,通过实施路径的模块化设计,能充分筛选、优化技术体系,最终达到整体优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进一步促进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的率先发展。对我省来讲,一是加快建设环首都高新经济产业带。规划实施《十二五河北省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环首都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北京是我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我省的环首都地区是最有条件成为承接首都科技资源辐射的地区。如何承接?关键要有产业载体,没有产业载体,空间距离再靠近也无济于事。目前,我省环首都区域内集中了一批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金”相结合的产业促进政策,创建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联盟,规划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产业联结突破区划壁垒,加快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快建设以港口与临港产业为核心、港口与港城共发展的沿海现代产业带。围绕曹妃甸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力争使我省临港现代产业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通过港城联动,将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港区现代产业集聚。三是提升太行山前沿线传统优势地区现代产业带的建设,提高省会都市圈和经济圈的辐射能力,特别是要在信息产业、生物制药、服务业、低碳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一是进一步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合作经营新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让农民“转出去、合起来”。二是加快制定和实施金融产业布局政策或区域金融发展规划,建立符合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退出机制,特别是强化“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机制,加快能源资源领域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四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盘活民间资本。五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整合各地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