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龙 (成都商报评论员)
政府拿出宝贵的财政资金培训民营企业老板,先偶发于江浙,后在云南、山西等众多地方流行,成了最近中国社会当下的
普遍奇观。最新的发展是,温州当地官方又出资培训老板的下一代:为了吸引民营企业第一代老板将子女送去接受为期8天的培训,温州市人事局规定为每位学员补贴8800元,这再次引发争议。
人们很容易计算,8800元几乎够一个贫困大学生一年的生活费了,却被政府主动送到本来并不缺钱的民企“富二代”手里,分明属于资源浪费;况且,钱来自于广大纳税人,用穷人的钱补贴富人,很容易刺激公众内心的不公平感。然而,政府类似举措得以一再出现,或许其中另有其根源和内在逻辑。
如果把政府出资培训老板和“富二代”放在当前政府招商引资的惯常行为模式中来看,不难发现,类似的事情多得很,比如,政府巨资奖励企业老板,为引进大企业在土地等诸多方面进行巨幅优惠,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例却并未引起过多反对。这些现象与政府培训老板是一样的,都是政府花钱往有钱人身上使。在惟GDP论的影响下,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如此行事自然有很强的冲动。税收优惠、土地优惠操作空间日益狭小,拿钱为企业老板的培训“埋单”,自然日渐泛滥。
然而,仔细审视,并不是所有有钱人都能享受政府的补贴,这里仍遵循一个“越富有越享受补贴”的现象。在富人中的分配实际上仍是仿照按级别大小进行分配的思路,按企业大小进行,江苏就明确规定,培训的“富二代”必须是来自“大型企业”或“成长性企业”。你的企业越大,享受的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就越大。官方人士称,如此行事是为了追求效率,发展经济是地方政府的职责,大企业大老板贡献大,对其进行补贴最有效率。这种效率其实只是低层次的效率,明显缺乏公平,不仅在老板和穷人之间,而且在老板之间,培训机构之间,也形成了不公平的氛围和环境。正是在片面追求效率的逻辑下,各种歧视日益明显,政府的角色边界日益模糊,公共服务实际演变成了为一小部分人服务。
企业不可能因为地方政府的奖励就做大做强,“富二代”也不可能因为几天的培训就能顺利成长为优秀的接班人。市场中的人必须面对市场中的竞争,政府最该做的事情是维护好竞争的公平规则,市场自然会给予表现优异的企业以奖励。企业不是小孩,政府却一再充当“家长”,这样的培训除了教育老板们向权力走得更近之外,很难有其他正面价值。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