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回收市场上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这不仅不是放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恰恰是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具体表现
1月12日晚7时,央行网站上一则不足百字的小消息掀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波澜。这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消息披露后,沪深股市应声大跌,全球股市亦受惊下挫,原油价格一度下跌1.5%。有分析人士说,让市场感到震撼甚至恐慌的,不是这区区0.5个百分点所冻结的流动性,而是它代表的政策信号。不少投资者藉此判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转向了。
这样的看法多少有点似是而非。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向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加快,去年投放的天量信贷将派生出可观的流动性;去年二季度以来,外汇净流入持续增加,四季度就已达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2010年,出口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加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境外“热钱”的活跃,外汇还将源源流入。这些因素都使当前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特别是,年初银行信贷投放又现“井喷”之势,据报道,仅1月份第一周信贷投放就高达6000亿元。一边是流动性过多,一边却是CPI和PPI环比呈上升趋势,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在公开市场操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推升通胀预期,同时也有利于引导银行均衡放贷,防止信贷投放大起大落。在这里,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一种比公开市场操作更有力度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上调准备金率意在使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适度的水平上,并不表明货币政策已改弦更张。
进而言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意味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包括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回收市场上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既能保证经济发展拥有较为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又可有效管理通胀预期,这不仅不是放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恰恰是这一政策的内在要求。
如果我们再打开视野、跳出金融看金融,就不难看出:一个阶段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或公开市场净回笼并不能说明货币政策的取向发生了改变,决定货币政策基调的往往是经济形势。告别“最为困难”的2009年,我们迎来的是更为复杂的2010年。虽然中国经济已呈现漂亮的V型反转,但仍面临“内忧外患”:从内部环境看,投资需求增速加快,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消费需求稳定增长,但刺激消费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以“扶梯速度”获得的回升随时可能以“电梯速度”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暖的基础,过早的“退出”会使成果得而复失。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而货币政策仍属适度宽松。从这0.5个百分点中,我们看不到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看到的分明是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田俊荣)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