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族主义”问题
一提起爱护自主品牌,支持自主品牌,就有人说这是“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
这里是把“民族利益”和“民族主义”混淆了。正像“个人利益”不等于“个人主义”一样,民族主义要不得,民族利益还是要承认的。每个民族都在维护自己的民族利益。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济摩擦?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经济谈判?WTO的出现,不是抹杀民族利益,是制定大家公认的准则来协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经济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认为不搞民族主义就是不维护民族利益,当然人民会骂它是卖国政府。当初中美在复关谈判时,美国代表说我们中国是“小偷”,吴仪就回敬说美国是“强盗”。大家才把吴仪看成是民族英雄。
一些发达国家动不动就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算不算民族主义?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只买美国货”的条款。后来加了几条限制,但是中国的钢铁等货物仍然是它的公共项目不许购买的产品。这算不算民族主义?
韩国有一句汉语写的口号:“身土不二”,意思是你的身体和养你的土地不能分开。其含义很清楚。我们中国即使不搞“身土不二”,难道我们非要搞“身土不和”才算不是“民族主义”吗?直到今天,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和外国品牌的汽车,同样质量,售价要低30%~40%,中国人才购买,最好永远如此,才叫不是“民族主义”吗?
中国(包括政府和消费者)对保护和支持自己品牌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太晚了!
五、“急功近利”问题
有人认为,可口可乐出了大价钱,汇源是合算的。当禁止收购的决定宣布后,汇源股价大幅下挫,汇源受到了损失,因此禁止是不对的。他们甚至认为,禁止决定帮助了可口可乐,打击了汇源。从眼前的直观利益来看,也许有道理。但从长远看,未必。
中国的品牌为什么不能更快地发展起来?我们不能埋怨外国人,不能埋怨外国大品牌,人家是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挤压乃至消灭你的自主品牌。正像打仗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一样。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我认为,“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占了主导,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假冒伪劣的这种恶性的“急功近利”我们不去说它了。
用品牌换技术,用品牌换资本,结果市场丢了,资本被人家控制了,技术也谈不上了。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引进外资的业绩,逼迫我们的自主品牌合资,结果造成自主品牌的消失。这是急功近利思想的表现。天府可乐的消亡就是一例。
有些企业的所有者和持有一部分股权的经营者为了在股权变现中获得较高利益,是出卖自主品牌的内因。
品牌的成长是战略性的事情,根本上说,是一种社会事业,因此必须有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不行的。
六、“商业行为”问题
有的人说,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一个商业行为,买者愿买,卖者愿卖,其他人没有说话的份儿。
并购是商业行为,毫无问题。但大的并购,或者特殊的并购,会对市场、对经济,对社会乃至对国家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价。必要的时候,政府也要干预。全世界都如此。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在国外的一些并购就常常受到这种干预。
评价大概有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否合法。例如这次商务部否定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就是根据《反垄断法》。政府要依法管理市场,国外类似的法规很多,我国也要逐步健全起来。
第二个层次,是否合理。并购的条件、价格、方式、过程等等都属于考察是否合理的内容。当然,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这种评价会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个层次,是否合情。情者,民情、社情也。也就是社会反应、社会影响和社会评价。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消息一传出,网上投票有80%的人表示反对。这就是民情、社情。民情、社情也可能对“合法”、“合理”考虑得没那么周全,但他们反映的是最真实的民意。品牌就所有权来说,是企业的,但就其属性来说是社会的,我说过“名牌就是民牌”,搞品牌不重视民意、民情是难得成功的。这次并购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关注,是中国人民品牌意识得到极大提高的表现,是最可贵的,也是最可喜的。
对并购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大家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对自主品牌的关心和关爱。我记得汇源老总朱新礼在内部一次会上讲:不管对并购国家批准不批准,我们都不担心。如果不批准,大家多喝汇源果汁就是了。是的,我们的政府和消费者应该用实际行动更多地支持自主品牌的发展。
七、“金融危机”问题
金融危机以来的事实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有品牌的企业和没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境遇会大大不同。有些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在危机中不仅站住了,而且发展了,就是证明。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打造品牌,使名牌“从无到有”。二是维护品牌,防止名牌再“从有到无”。
如果我们是狗熊擗棒子,好不容易掰到一个,但同时又丢掉一个,那中国品牌的崛起还有什么希望?金融危机,就一定意义上讲,是我们加快自主品牌成长的好机遇,一定要抓住。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