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产业复苏 写在商家轻松表情里
1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肃宁县工业区尚村皮毛市场。管委会副主任刘俊成告诉记者,火爆的原皮交易场面每天上午10点半便结束,全天营业的基本是成衣门店。在暖暖的阳光下,一户门市的门前有几个伙计正在分拣从养殖户手里收购来的貂皮,他们告诉记者,收购价是260元一张,这个价钱在金融危机以来已经算比较高了,养殖户有了较好的利润,而加工一张貂皮也可获得30元的利润。在2007、2008两年,最低的时候一张貂皮才卖100多元,养殖户赔钱卖。现在,他们明显感觉到了毛皮行业的回暖迹象。
毛皮市场对面就是投资1.5亿元的裘皮之都服装市场中央精品商场,2007年11月启动运营之后,就赶上了经济危机,当时政府补贴让商家零房租入驻,最终入驻率不到30%。而现在,已有香港、江浙、东北等地的100多家毛皮客商入驻,入驻率达98%以上,2009年交易额达2亿元。这不能不说是肃宁毛皮企业用内销策略抵御外销萧条取得的明显成效。
芙帝尔服饰有限公司经理杨立杰是肃宁县人,涉足皮毛行业多年,他欣然告诉记者,毛皮行业复苏的迹象已十分明显。2009年的顾客人数和购买人数均是2008年的2倍多,营业额也大幅攀升。2008年人们花钱十分谨慎,逛而不买。2009年则放松了很多,购买欲望增强。杨立杰认为,2010年皮毛产业发展会进一步向好,而随着大广高速的开通,以及京九铁路的交通优势,肃宁皮毛产业前景令人向往。他讲话的字里行间,带着劫难过后的轻松和宽慰。
北三·华茂皮草公司经理李志云告诉记者,他涉足皮毛行业20多年,北三·华茂皮草公司现在是集养殖、加工、成衣于一体,内销与外销相结合的一家公司。李志云说,2009年的皮毛行业旺销最显著的一点是好行情启动早。原因在于原皮价格稳定、销售快,以及人们手里富裕。他预测2010年的好行情将会提前到8至9月间。
据肃宁县副县长耿树凯介绍,2009年入冬以来,皮张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貂、狐、貉原皮同比上涨30%至50%,成衣价格上涨20%左右。
政企同心戮力 攻克内销市场挺过金融危机
毛皮业是肃宁县第一立县产业。拥有规模毛皮服装加工企业100多家,毛皮购销企业860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23家,并拥有华斯、天龙、肃昂、博丹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形成了养殖、市场集散、原皮鞣制染色、裘皮加工、制衣制件、成衣销售、出口贸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然而,耿树凯说,这第一立县产业在2008年以前一直依赖出口外销,内销几乎为零。2005年,肃宁县毛皮制品出口额达到1.85亿美元,成为历年峰值。2007、2008两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口急剧萎缩,肃宁毛皮产业遭遇“严冬”。北三·华茂皮草公司经理李志云的一番话让记者明白了外销受追捧的原因。其一,外销时间长,生意是常年性的。比如,俄罗斯常年寒冷,对皮毛制品需求量大。而国内的需求热潮则从8月到来年2月,仅半年多的时间。因而,很多毛皮企业对内销缺乏重视。其二,订单式的生产,使企业降低了对成衣制品在款式、身型等方面的设计要求,成本低,来钱快。
金融危机爆发后,正是此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面对外销“封杀”,没有了回旋余地,这深深地刺痛了肃宁的毛皮企业。肃宁毛皮产业应该何去何从?这个摆在面前的难题亟待解决。此时,肃宁县委、县政府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明确指出发展方向——鼓励支持企业实现转轨,开辟国内销售市场,学会两条腿走路。也唯有如此,才能使皮毛企业在金融危机惊涛骇浪的冲击下保持闲庭信步。
在原先只有原皮市场的基础上,2007年底,裘皮之都成衣服装市场启动,县委、县政府倡导皮毛企业都建成衣专卖店,作为展示自己的窗口;鼓励企业创新,获得一项专利,县财政奖励2万元;鼓励品牌建设,获得真皮标志或省级名牌奖励5万元;获得国家级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50万元……
在县委、县政府坚强后盾的支持下,毛皮企业纷纷转轨,拓市场、搞设计。华斯公司在北京专门成立了一个研发团队,聘请意大利等国的国际服装设计师,一周设计一个新款式。有的企业在全国开了100多个专卖店。李志云告诉记者,他们销售和服装设计人员是两套人马。他在尚村开有两个店,唐山一个店,包头一个店。走内销刚开始打开市场难度大,投入高,但只要走顺了,利润是很可观的,这条路子走得绝对正确,以前落下的“课程”他们现在要补上。
2009年,肃宁毛皮产值达到60亿元,出口7000万美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阵痛的肃宁皮毛企业可以说实现了成功转轨。2009年第十届中国·尚村国际皮草交易会没有像前九届一样在10月的肃宁县召开。耿树凯说,肃宁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并支持皮毛协会会员的意见,决定把第十届皮草交易会由肃宁移师到首都北京召开。借助中国目前最大的毛皮制品展销会,开一个“会中会”。县委、县政府出面谈下2000平方米的展位,占到总展会面积的1/5,还出资200万元进行统一装潢,统一做宣传,从肃宁百家皮毛企业中选出的30家企业只拿摊位费……耿树凯说,其目的就是突出办会时效性,为肃宁毛皮产业开拓内、外销市场搭建一个窗口,让企业得到更多订单,感受到政府支持和由此带来的实惠,正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皮毛动物养殖 走向优种化、规模化、专业化
毛皮养殖业有句行话: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又三年。意思是说,皮毛动物养殖效益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养殖户们难忘2006年的辉煌,更难忘2007年赔本卖貂的痛楚。面对市场的无情,肃宁县养殖户已经开始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品种改良也成为养殖户面对的新问题,一张进口貂皮300多元,成衣价格自然水涨船高。面对市场需求,要想取得高利润,让肃宁皮毛站到市场最前沿,就必须走优种化道路。
耿树凯说,肃宁县拥有规模养殖场54家,专业村89个,年出栏珍稀毛皮动物200多万只,全县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毛皮养殖或购销。目前,一家一户养3只5只毛皮动物的很少了,最起码也是占地3至5亩的养殖场,而一些大养殖场则占地在30至50亩。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和管理能力,西付佐村则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统一服务。
在优种改良上,也有人做出了榜样。耿树凯说,芬兰、丹麦天气更加寒冷,那里产的貂、狐皮毛动物品种优,皮张绒度好,饲养管理方法先进。肃宁作为“裘皮之都”,理应引进优种养殖。可喜的是,肃宁已经有思想开放的养殖户走在了前面,他们自己出资从国外空运回优种狐狸进行饲养,为全县开了好头……
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就好比三个重要部件,组成了肃宁皮毛这架产业机器,他们的协调发展必将能共同战胜困难,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