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次是在主流的门户网站演播厅接受访问。主持人问,王石先生,我现在想买房,你给我什么建议?有了“30年后买房”的经验,我说没建议。然后主持人把摄像机给关掉,表示真的是私人想买房来听听我的意见,我一看没有陷阱很真诚,摄像机、录音机也关掉了,很真诚。我就说如果你真得确定在一个城市、公司长期干下去,你再买房子,如果你没有确定下来,就租房子。比如说我,我是32岁到深圳,40岁才买房,我很真诚地告诉他。结果第二天报纸变了——王石改变观点,不是30年后再买房,而是40岁之前不要买房。
我感到非常无奈,我最认真的、没被炒作的一次是央视综合财经频道采访我,问我怎么出尔反尔,一会说30年后买房,一会儿说40岁以前不买房。我挺认真地回答了,怎么也没想到,财经频道用同样的方法采访了任志强、潘石屹,跟他们进行PK,最终电视显现出来的效果是,王石怎么说,任志强怎么说,潘石屹怎么说?两个人说不拐,一个人说拐,显然完全被娱乐化了。
表象的背后
这是表面的现象,但实际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从具体数据来说万科调整价格主要有两组:一组呢,我们看家庭收入增长率与房价增长率的关系。从05年到07年整个房价涨的比例远远高于家庭收入比例。按全国平均来讲,房价上升了80%,而这个期间家庭收入的比例不超过30%,显然这个差距很大。再往下的层面,如果在这样一个高速增长的牛市旺盛需求期,加上其他的因素,再加上非理性的前期因素,它什么倒下来都不知道。
第二组是看行业上的投资规模和销售比例。就是你投资规模低于销售规模,当然即使价格很高,眼前没有大的问题,因为不对外。反过来讲市场表现很好,但是发现投资量在逐步的增大,大于销售量而且远远超过。我们从第二层面比较跟第一层面不一样,在香港库存量不能超过8个月,但是2003年有的城市库存量已经超过了12个月。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你的投资量远远大于销售量。根据这两组的分析,宏观调控下来了。
万科坚决地进行调整,这就是带娱乐性的故事。背后看到得是万科的一种调整模式,结果谁也想不到,但是万科的市场销售情况相当好。尽管是第一次负增长,但是万科所在开卖的30个城市,有的公司的市场份额平均下降了30%,有的份额下降了50%甚至更多,而万科只是降到10%不到,同时万科全国市场份额从原来的2.1%增长到了2.4%,增长了25%。
为什么当时我们要降价?我说我并没有先见之明,也并没有看准市场,我不过不怎么贪而已。
斐波那契数列
过去的2007年万科也曾疯狂过,我们高价,也玩低价,也曾拿地,面粉贵过面包,。但是我们醒悟了,及时调整。为什么做那个调整呢?为什么不早调整呢?我们知道万科不能左右地价的时候,地价持续上涨的时候,你无法调整,只有跟着走。但是你一旦感到这个调整来的时候,毫不犹豫调整。
调整的结果就这么简单的逻辑,到了现在万科是什么情况呢?2007年年底的时候账面流动资金银行存款200亿,五一过去了,按照4个月的报表,现金流银行存款300亿。过去了一年之后万科到现在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态势。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