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余永定: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不能改变
来源:新华网综合  更新时间:2009/12/21 9:51:39   
>> 相关新闻链接
·财政部回应"年底突击花钱"质疑:5因素致支出较大 ·2010年世界经济六大悬疑待解
·明年铁矿石谈判:突破口难寻 ·中国宏观经济6问:保增长与调结构能否协调
·纽约油价继续下跌 ·央企利润首现正增长 继续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发改委称粮食及肉油价格大涨可能性不大 ·专家称明年物价指数预计上涨3.5%
·《纽约时报》:中国经济实力让邻国不安 ·科威特未来20年将向石油领域投870亿美元

  既然这种刺激方式是粗放的、低效的,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那在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之后,政策是否也应该考虑进行一定的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这一方针是非常正确的。同2008年的一揽子财政刺激方案相比,可以看出,政策调整的方针已经确定。

    但是,这种调整可能是缓慢的。首先,结构调整本身十分复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结构调整不仅是一个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问题,而且是一个体制改革问题、一个统筹安排问题。这种调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的。

    其次,政府可能希望避免政策调整对资本市场等造成不利影响,或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迪拜危机的出现也给了大家一个警示,国际经济还存在问题。这个时候世界各国政府都不敢贸然提出超常刺激性政策的“退出”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退出得越慢,以后结构性问题积累得就会越严重。

    我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从一开始就过于宽松了。明年货币供应、信贷规模还是会增加,但是增速不应该再这么快了,应该让它恢复到常态。让货币增长速度大致等于或略高于通胀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之和,这是比较合理的。资产泡沫必须坚决抑制。

    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则应该继续保持,财政支出继续增加,以保证支持力度,但是对财政资金的投向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了见效快,今年财政资金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未来需要考虑如何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拉动消费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将资金更多投向民生相关的项目中去。

  大量货币投放之后,会不会令明年出现通胀的压力上升?如何应对?

    中国的广义货币对GDP之比超过160%。属于世界上货币化程度最高国家之列。从长期来讲,M2比GDP之比太高确实会引发通胀风险。但在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首先,即便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还要看居民、企业的持币意愿。其次,通货膨胀还要看是否存在过度需求缺口。最后,国际通货膨胀形势,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趋势会对中国的通货膨胀造成重要影响,国内生产过剩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中国不会有通货膨胀。总之,未来的通货膨胀前景是复杂的、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对通货膨胀问题作任何判断,只是提到“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看来,决策层对2010年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并无定见。此外,决策层不希望对通货膨胀的过度关注影响经济的反弹,或对资本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公众来说,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并对官方的通货膨胀统计颇有微词。此种反应说明中国公众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是相当低的。通货膨胀预期一旦形成,形势就可能急转直下。通胀预期如何“管理”不得而知,但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则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刚刚由负转正,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十分突出。在通货收缩时期放松物价控制,进行物价调整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年初以来,中国的信贷、货币增长速度过快,这就使得物价调整所造成的一次性物价上涨很容易转化为通货膨胀。如果再出现外部冲击,一次性物价上涨就有可能转化为物价的轮番上涨。因此,当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之后,政府必须把通货膨胀率稳定在一个公众可以接受的水平上,避免通货膨胀预期持续恶化。改善物价统计、确定通货膨胀目标、降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似乎是我们目前可以做的几件事。

  如果内需难以有效消化过剩的产能,我们可能还是会寄希望于外部经济好转而带来的需求,这方面是否可以期待?未来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将如何变化?

    中国希望增加净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的意愿,可能会和美国的政策产生矛盾。对于美国来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是恢复增长、降低失业率,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这样做会令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增加,这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可能导致美元危机。

    为了实现保增长和减少经常项目逆差的双重目标,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将是美国未来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而要实现这一效果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美元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其中美元贬值如果失控可能会出现美元危机,因此诉诸贸易保护注意的诱惑力和压力将会急剧增加。

    如果仍然寄希望于外需来吸收过剩产能,这样我们就会同希望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美国发生贸易冲突,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应该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外需的依赖。(记者 秦媛娜)


 

 

 

 



责任编辑:cprpu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