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共和国的“医药长子”,华药50年的风雨历程,深刻地印证:不管哪个产业或企业,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只有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出优质或高附加值的“王牌”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巍然屹立。否则,只能是日渐衰落,最终被淘汰出局。我们期望通过对华药这一样本的解读,给河北企业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若干年前,记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国家发改委推举优秀企业冲刺世界500强,位列其中的有海尔、联想,医药类企业唯一榜上有名的就是华北制药。若干年后,联想如愿以偿,海尔仅一步之遥,华药却已遥不可及。
今年6月,近年来日渐沉寂的华北制药再次吸引世人目光:“能源巨头”冀中能源入主华药;10月,投资20亿元决心打造国内头孢领军企业。
这或许是华药重生的第一步。这家国内最大的抗生素企业,借着重组的力量,正致力于由原料药向制剂药、生物制药的战略转型。
精彩故事终于开篇。
青霉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70年青霉素,50年华北制药。”谈起辉煌的历史,华药人是何等自豪!
旧中国,青霉素贵于黄金,老百姓有了病只能“望药兴叹”。1953年6月,国家投资7588万元,筹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 华北制药厂。1958年6月3日,随着华药流水线上第一批青霉素的诞生,我国青霉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毫无疑问,青霉素成就了华药昔日的辉煌。50年来,华药在国内医药行业发挥着中坚作用,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抗生素总产量由1958年的93吨增长到2009年的近万吨,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中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列。
辉煌的历史值得骄傲,但有时也会成为前进的沉重负担。“曾经,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金条换。现在,一支青霉素三四毛钱,还不如一瓶水、一根冰糕贵!”华药人这样感叹。
作为中国原料药的龙头,长期以来,华药以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牢牢掌握着市场话语权。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加剧。在“洋药”几乎垄断了全部高端市场的同时,国内低端产品的价格战却愈打愈烈。“我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前后,青霉素价格已呈走低之势,但企业还在上产能、铺摊子。”12月3日,华药总经理张千兵回忆说。
如今,青霉素基本无利可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青霉素等原料药价格一路狂跌至成本线以下,且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各种新药推陈出新,青霉素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如此背景下,华药品种单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越发凸显。”省医药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指出,青霉素和维C作为华药两大当家产品,在全部产品中所占比重达七成左右。原料药比重偏大,不仅附加值低,而且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近十几年来,青霉素先后经历了6次价格大战,华药虽然每次都坚守到最后,赢得了胜利,但也伤痕累累。
过于倚重青霉素等原料药,已经导致华药盈利能力下降。据透露,近年来,华药青霉素类产品的销售额大幅递减,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产品价格的下跌,令企业经营陷入困境。2005年,华药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当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亏损达1.88亿元。之后的多年,在中国制药行业排行榜上,华药一次次被同行业的小字辈超越。
专注于青霉素原料药生产——— 这一点,正在从华药的“基石”变为“软肋”。50年后的今天,这家生产了国内第一支盘尼西林的抗生素龙头企业所拥有的光环,已日渐黯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