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人满为患,图为挤在发布会入口处翘首聆听的记者们。
减排:中国一直在努力
在美国宣布减排17%的目标后不久,中国于11月26日公布了到2020年碳密度(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的减排目标。但这一"需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目标也遭到了一些不同的解读。Michael Levi在给美国外交学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文章中认为,中国的碳密度目标不够宏伟,并用几个情景数据的计算说明,中国未来碳排放仍将提高75%,并且如果按照"十一五"计划的目标继续推进,到"十二五"计划就可以实现40%到45%的目标,因而称中国"没有额外努力"。
这些分析忽视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京都议定书》确定发展中国家没有定量减排义务,中国在没有定量减排的"法律依据"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到2020年碳强度减少40%到45%的目标。因此理论上说,即使中国不提出减排目标,也无可指摘,但从人类道义角度考虑,主动承担减排义务。就像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所表示的,这"是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也代表了中方转向更为积极负责的谈判立场。
在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在哥本哈根举办的边会上,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中国能源小组主任Mark Levine先生指出,从1980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增长了十倍,而能源强度只增长了四倍,这说明中国在能效、节能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中国的减排目标不能和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所做的承诺是最为有魄力的。随着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进一步减排的难度将继续加大。
另外,如何确立基准线非常重要。不能把"十一五"计划所做的努力本身作为基准线,而是应该与该计划执行之前比。"十一五"期间中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本身不是"照常发展"的情景。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预计到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降低18%左右,接近20%,这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企业家王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与过去比,我们做了很多;与未来比,我们还会努力",他的话也是对中国碳减排目标的一个很好的注解。(作者:何钢)
作者简介
何钢: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现任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能源与气候变化政策的研究。
2005年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在蒙特利尔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一次会议。曾担任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的创建会长。
2007年春,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协调该校新闻学院"中国环境报道"项目,深入关注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
2007-2008,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同时在该校地球研究所气候变化全球圆桌工作。
2008年暑期作为Cynthia Helms Fellow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实习研究。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