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哥本哈根市民在地铁中阅读气候变化大会的特刊,特刊上写着"要坚决将对气候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未来创造最大的生存空间"。
谈判还未取得进展,"冰美人鱼"却正一点一点化去。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 哥本哈根谈判纷繁芜杂,或支持或反对,或热闹或煽情,或批驳或谴责。这两天流传出"丹麦草案",弄得沸沸扬扬,但这就像个浪花,虽然被媒体热炒,但仅仅是各方的谈判策略而已,最终被谈判的路线选择和减排目标的巨浪吹散。本次谈判核心的问题之一仍然是2012到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和机制达成共识。谈判前四日,围绕各方减排目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现实目标VS科学目标
在谈判前,一些国家公布了各自的减排目标。美国提出到2020年较2005年减排17%的目标;欧盟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并将视其他国家的承诺情况决定是否把减排目标提高到30%;澳大利亚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排5%。这些目标大体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6%到23%之间,距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发达国家到2020年应在1990年基础上总体减排25%到40%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离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至少减排40%的要求差距更大。乌克兰甚至提出到2020年减排负25%,也就是不减反增,成为史上"减排目标最小的国家",并成为9日谈判表现最差奖"化石奖"的获得者。"化石奖"是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AN)专门给每天在大会谈判中表现最差的国家或集团颁的奖。
为了把全球升温控制在不对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影响的范围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不同的模型测算,到2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到6.4℃。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8日在哥本哈根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前披露了预计将于2013年完成的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部分内容。报告认为,最新研究显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2009年达到387百万分率(ppm)的历史最高值,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比过去更为严峻。IPCC是联合国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在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内容成为当前哥本哈根大会讨论的科学基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世界能源展望》所分析的"参考情景",如果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年均1.5%的速度,从2007年的288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345亿吨和2030年的402亿吨,届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将达到1000ppm,气温将升高6℃,将导致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因此全球科学研究和政策分析认为全球气温增长要控制在2℃以内,大致相当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450ppm"才能避免这种危机。这要求全球要将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到40%。比较科学要求和现实目标,便不难理解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艰巨。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