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贿赂等种种潜规则的作用下,政府采购招投标常出现国产品牌绝对让道外资品牌的现象

一家大型国有的通讯公司今年进行了高达几个亿的政府采购,在其设立的各种技术门槛前,国内只有一家企业幸运中标。《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走访装备制造业企业了解到,国家三令五申地要求政府采购优先采用国产品牌,但国产装备制造产品始终遭遇较为严重的歧视性采购。我国装备制造产品面对的客户对象往往是垄断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大型工程等,政府采购的取舍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刊记者发现,为了获得政府采购的青睐,一些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惜用20%的收益投入到政府采购公关上来。这种风行的潜规则不仅打击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大量滋生腐败,企业界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
“潜规则”挡道优秀国货
广东康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柴油发电机已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然而该公司执行总裁李玉望却十分失望地告诉本刊记者:“优质的产品在国内并非有好的出路,就是在家门口的重大工程招投标中,我们也屡屡落选。”
李玉望举例说,如在东莞市新闻中心关于发电机组的招投标中,就硬性设立了门槛,必须具备一次性提供2000千瓦发电能力的条件,符合这种条件的只有外资品牌,而要满足同样的用电要求,国产品牌完全可以通过优化组合两个1000千瓦的机组来实现,而且投资小、使用便捷。
“设立这道技术门槛就是要让外资品牌唱‘独角戏’,国产品牌无缘插足。在东莞人民医院、广电中心等建设中,我们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就这样我们在家门口的角逐中多次不公平地落选了。”李玉望说。
在这种情形的政府采购下,国家此轮大规模的投资使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到底能尝到多大甜头呢?本刊记者采访的多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都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和质疑。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相对狭窄,如果一个企业不选择国产品牌,就会导致一个行业都不选择的后果。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