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哥本哈根,开幕前一天的会议现场,中国代表和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联手在安徒生会议厅召开了一个封闭的关门会。
别以为气候变化只是政治家的事儿,别以为这是离你遥远的事儿。这是一些学者的共识。
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气候变化,不仅仅和南极的冰、北极的熊有关,更是你身边的事儿,你怎么出行,怎么吃饭,都有关。”
中国著名科学家秦大河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他公开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有科学家认为,极端天气变化的增多,和气候变化有关。”学者说的极端天气变化,是普通人能够感受到的,比如百年不遇的大风、干旱,甚至比过去来得更早的大雪。
在中国,气候变化也变成了自WTO之后最热的国际词语之一。普通民众用不同方式表示着对这个问题的关切。
离开北京前,首都机场的出境检查官员对我说:“你到丹麦后,跟那些发达国家的人说说,他们发展那么多年了,现在我们中国要发展,他们却不许排放了,这道理说不通。等我们发展到他们的水平,我们再说减少排放的事儿。”
在北京到欧洲的航班上,记者的邻座是北京一个航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的疑问是:“气候变化是不是让南极的冰都化了?”他感慨说:“我家买了两辆车,现在孩子大了,准备要买第三辆。我也知道这对环境不好,但是人们在商家的刺激下,消费欲望越来越高。你说,现在的人家里有空调,出门有车,我们的幸福指数能比唐朝的人高?”
气候变化同时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环保人士称,哥本哈根会议是“人类集体行动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有来自中国和西方科学家的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变暖”这个话题科学依据不足,有不确定性;甚至还有少部分人群认为,“全球变暖”说是发达国家不希望发展中国家赶上来的一个“阳谋”。
但是,别管“希望哈根”吹来怎样的风,全球变暖也是公民自己的事儿。政治家谈他们的,科学家辩他们的,公民行动自己的。从小处说,咱们自家随手关灯,从小细节处行动节电,省的是自己家的钱,你的小行动也拯救了像马尔代夫那些怕淹掉的国家。
今天在会场,来自台湾的民间人士顾卓雄指着他名片上英文的“老子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中国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常善爱人则无废人;常善爱物则无废物。这些环保理念,我们应该和西方沟通交流。” (记者 王尧)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