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两周内,丹麦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能变成“希望哈根”(Hopenhagen)吗?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要在丹麦首都召开。在这个欧洲城市开会讨论的问题,其实和生活在中国的你有关,无论你在中国北京等大都市,还是中国四川彭州的乡下;无论你是干部,还是农民。
喜欢创意的丹麦人根据自己首都的名字“哥本哈根”(Copenhagen),发明了这个新词:“希望哈根”(Hopenhagen)。关注全球环境未来的部分主流人群,希望能在这里,就气候变化这个目前最热的全球议题,各国政府能够进一步达成希望,用行动落实协议。
但是,从目前的情形看,达成希望困难重重。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预测说,哥本哈根会议难以达成目标。
这个漫长的国际会议持续到18日结束,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政府代表、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等参加。作为主办国丹麦,甚至为会议专门设立了部长级的职位:“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臣。
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全球政界巨头都承诺要参加。目前,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温室气体最大的两个排放国。
中国政府在会前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被称为是负责任的行动。
无疑,对政治家来说,这次大会是个博弈的大会。政治家们能否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份新协议是最大热点。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12年的减排目标,哥本哈根会议要为这个时间点以后的减排行动作出安排。近来的预备会议中各方分歧较大,许多人开始怀疑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这样一份协议。分歧主要集中在减排目标和资金上。
另外,要不要继续坚持《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博弈焦点。《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2008年到2012年的总量减排目标,而对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强制的量化减排要求。近年,一些发达国家提出抛开《京都议定书》,另外签署一份新协议,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