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博”
中国庞大教育市场的成长潜力,令安博这一教育资源的整合者与标准化个性教育的推动者,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文/吕丹
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毕业的大学生却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国内教育体系缺乏有效机制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院系扩招所造成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更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然而需求催生市场,在职业教育领域,2000年成立的安博教育集团,以帮助大学生就业为主要导向之一,在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建设为服务外包业培养人才的产业园区,搭建了为院校和企业培养需要人才的桥梁。
在成立之初以教育软件起家的安博,恰恰是紧扣企业需求,把严谨的IT管理引入到人才职业培训当中,最近几年的营收都保持了非常良性的增长。安博的起飞也受到投资人的追捧。在几年时间内公司总共获得了1.7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单笔1.03亿美元的投资是中国教育产业史上最大一笔私募,无疑让人对安博今后在职教领域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样一家快速发展的服务型企业,致力于解决中国庞大教育产业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企业需求与教育的对接,同时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加上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说出了吸引投资人眼球的故事。
IT驱动教育变革
在《轻公司》一书中,安博作为教育业的代表公司被写进案例,其中这样描述它的商业模式:通过运行在互联网的一系列软件,安博拥有了对国内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不管是基础教育学校还是职业培训中心,均可成为安博的合作伙伴,他们既是安博的教育内容提供商,又是安博网络服务的销售渠道。
有人将安博的商业模式比喻为教育领域里的“亚马逊”书店,IT平台则是安博模式的核心。安博通过自己和供应商建立起来的关系获得商品资源,然后利用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卖给最终的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最终消费者的体验与所能获得的价值都是公司最为关键的驱动力量。“通过整合良好的内容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形成标准化的内容,然后通过建渠道、搭平台进行跨地域的广泛复制,学习者则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学习流引擎技术得到满足。”安博教育集团财务高级副总裁周保根(Paul Chow)点出了安博的运营本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教师无法实现对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详尽跟踪,并对他们的学习进展与个人发展进行有的放矢的推动。而安博正在用IT技术和互联网变革这一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据周保根介绍,每一个安博的学员在报名之初,都要建立一个详尽的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学习护照”,通过学习护照可以知道这个学生的能力,考过什么试,上过什么学,了解这个人的优点和胜任力,在安博的教育平台上,因材施教,为其推送适合于学员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资源。
安博开发出了一套装进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评测平台,其后台由多个数据库及智能分析系统组成,前端则通过互联网来与学生直接关联。学生在使用这个平台学习的过程中,会拥有一个惟一的账号,所有数据都会在后台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收取费用上,安博直接向最终用户收费,利用类似于网络游戏点卡的方式,首先卖出学习护照,也就是进入学习内容的账号,然后再以具体课程和时长另外收费。
投资未来
安博的发展并不局限于职业教育领域,而是将触角伸向中国教育产业链更为庞大的前端——应试教育的教辅市场。安博在2008年开始对一些重要资源进行资金投入,并完成了对10余家教育机构的收购,包括中小学同步辅导机构、高考补习学校等。安博将这些学校纳入了统一管理的IT平台,教学、招生、财务、标准教学内容的传递等都采取了统一的电子化管理。
当然,跑马圈地布局国内教育市场的“粮草”,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数额可观的多次融资。安博教育集团继2007年10月获得5400万美元的投资后,国际资本在2008年再次为安博注资1.03亿美元。
提及这次逆市中的融资大单,周保根颇为自豪的表示,“这是我加入安博后让CEO感到欣慰的事情。成功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的增长和盈利有不错的表现。”
参与本轮投资的有三方,其中英联投资(Actis)是首次投资安博,艾威基金(Avenue Capital)和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Bank Group)则是追加投资。“投资人看重的是公司的未来,我们也在选择投资者。”周保根说。教育行业不仅仅是商业领域,也需要几分人文思想。“懂客户,钟爱教育行业、认同安博理念、对教育要实行长线投资等,是我们选择投资方的条件。”他补充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