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复苏领先且强劲,但能否由此确定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后危机”时代谁也不能打包票。因为这一年间,中国经济在迅速企稳、回暖、复苏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暂且将摆脱危机困扰后的经济时期笼统称为“后危机”时代,那么,2010中国经济还将面临哪些困难?2011、2012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在面临这些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能够勾勒出什么样的图景?作为本组报道的结束篇,我们特别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系统回顾4万亿刺激一年间中国经济的主要脉络,并基于此,触摸未来经济走势。
【前提】我们摆脱危机了吗?
■时间点:2009年第三季度
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可以在这个时间点上回顾和展望中国经济,当前中国经济又处于什么状态下。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事实上,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是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的头几个月,而2009年总体态势是前低后高,企稳与回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给我们更为明确信号的时间点是2009年第三季度。当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宣布,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长率7.7%,第三季度单季增速达8.9%时,各界对于我国实现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已经确信无疑。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2009年第三季度可以被看做是在实际上确认“保八”目标完成的重要时间点,对于确定中国经济走势具有分水岭意义。
■走出危机但不能轻言摆脱
不过采访中专家也表示,走出危机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危机。历次经济危机、尤其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都非常深远,一次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无法恢复。例如1997年的那场危机,将部分东南亚国家此前数十年取得的经济成果侵蚀殆尽,而直到2001年前后仍然不见各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有的国家甚至直到现在仍在品尝危机苦果。
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的金融系统影响有限,但受累于世界经济的震荡,国内实体经济还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而此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消费拉动不足等痼疾,更被危机放大。可能在此后数年,中国经济仍将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消弭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
【回顾】4万亿刺激计划具体效果如何?
■4万亿投资:引发“铁公机”热潮
4万亿投资计划宣布之后,按照应对危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中央投资得以迅速落实到以铁路、公路、机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来,这也曾一度引发了各省市蜂拥前往国家发改委跑项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4万亿元实施十项扩大内需政策,投资规模和力度之大历史罕见,彰显中央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不过,这同时也直接导致了本轮投资过于偏向基础设施,业内专家认为,“保增长”目标实现后,“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将显得更加迫切,能源资源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急需加快推进。
■天量信贷:2009年“不差钱”
我国前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29.31%,增幅比上年末高11.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总额共计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不差钱”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流动性极大充裕,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资金通过不同渠道流向了股市和楼市,推涨了资本市场的泡沫。
■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不足缺口
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短板”。虽然本轮经济刺激仍然客观上以投资为主,但事实上这一年间,各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不断推出。例如税费改革、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需求的措施相继出台。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虽然仍然不大,但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骤降的缺口。不过,在“保增长”的压力下,我国要实现内需性复苏,任务仍十分艰巨。
■惠及民生:社会保障缓步前行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9.4%。一年间,医改仍在推进、社保待遇水平逐渐提高、保障性住房比例仍在扩大,经济刺激计划关注民生一直是政策偏向的重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