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为退”的政策选择
如何突破目前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是中国宏观经济在“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全面过渡阶段的核心任务。
“以进为退、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高速中调结构、在连续性中谋退出”可能是中国近期的最佳选择。相对弱化“结构目标”、“通胀目标”、强化“速度目标”是解决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的有效之道。
原因有三:
首先,促进中国宏观经济由“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全面过渡依然是目前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重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还没有到退出的时刻。例如货币政策的退出必定意味着大量中长期工程成为“烂尾工程”,从而使未来的信贷和财政政策无法全身而退;财政政策的退出必定带来社会工程改革的滞后和停步,从而使市场性自发消费无法全面启动,反而带来消费性下滑和结构的进一步恶化,使财政政策无法真正退出。
其次,要在保持政府刺激性需求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支持市场性需求方面大规模进入,为市场性需求的复苏以及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未来货币政策应当进一步强化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渗透,而不是防止价格的复苏。未来的财政政策应当强化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资形成机制的改革、民生工程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而不是进行基础建设投资的进入。
最后,相对弱化“结构目标”、“通胀目标”,并非意味着这些目标不重要,而是要将“结构性目标”纳入到战略调整的高度,而不是短期宏观调控的范畴;要将“通胀目标”纳入到经济复苏的总目标之下,使之成为从属性目标。
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对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在保证其总体方向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刺激的着眼点。其中财政政策应当以“促民生、建社保、改工资、稳投资”为目标,货币政策应当以“促进流动性的渗透性、抑制资产价格高涨”为目标。因此,财政赤字在2010年财政收入上扬的前提下不宜减少,货币政策在维持M2和M1正常增长的同时,新增信贷总量不少于7.2万亿。具体包括:
稳定目前各类在建项目的政府投资,对于地方新建项目和进一步的投资膨胀进行适度约束,防止2011-2012年地方政府财政恶化而带来大量的“烂尾工程”和进一步结构恶化的问题。
民间投资的启动不能以资金保障和利率补贴为主,而是以行业开放以及准入调整为主。同时,约束大型国有企业在利润和资金高涨的状态下进一步进入一般竞争性领域,防止出现过度的“国进民退”。
消费启动依赖于社会工程的建设和制度建设,而不是单纯一次性收入的增长。因此,2009年消费政策可以适度延续或局部扩张,不宜大规模、全方位进行,因为过度的消费性政策刺激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性消费启动的障碍,使未来的退出带来不必要的波动或社会动荡。消费政策应当与民生工程、工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完善相结合。
应当以“投资杠杆率”控制为主、利率调控为辅,对2010年可能出现的资产价格暴涨进行制约,其中核心的工具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适度提高、股票保证金交易限制、非保障性住房抵押贷款条件的提高、严格热钱流入以及差别化利率调整等。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是2010年的重点,供给放量依然是政策调整的落脚点,但关键在于土地供给和土地囤积的管理。
虽然2010年通货膨胀问题应当弱化,但对于一些瓶颈产业的供应以及关键产品的价格变化依然要保持高度关注。
热钱的大规模涌入是2010年汇率调整、资本市场管理必须关注的重点。
贸易政策保持相对稳定,不宜进一步出台政策刺激出口的复苏,进口政策和对外投资政策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