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气荒”多次光顾,尤以南方影响显著。此次大面积“气荒”凸显冬季天然气供需矛盾,也引发社会对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关注。
“断气”之苦
随着北方强冷空气南下,一些南方城市出现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缺口,波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所有的“断气”城市都采取了应急措施,限制工业用气,保证居民生活用气。武汉市甚至动用公共财政,对全市8000多台“气改油”运营的出租车每车每日补贴100元。
普通群众的过冬日子也受到影响。武汉市的采暖停气名单甚至包括部分大学等,即使在确保供气的碧水花园、徐东小区等多处居民区,因管道压力减弱导致炉火微小。
一些企业遭受“气荒”的冲击更为严重。武汉市最大的用气企业明达玻璃(武汉)有限公司挣扎在生死线上。往日,该企业用气量占到武汉全市总用气量的十分之一,每日天然气用量为14.5万立方米,然而北方地区遭遇暴雪袭击后,目前企业的天然气供应量只有约7万立方米。
公司经理敖万志说:“整个工厂已经停产一个多星期,气不足只好从湖南长途调运柴油救急,如果缺气时间长,公司将面临倒闭。”
用气“警报”拉响背后
剖析此次“气荒”的直接成因,中石油等供应方表示,受雨雪天气影响,华北地区巨大的用气增幅给整个管网运行带来困难,国家紧急调配“西气东输”管道部分天然气,对长江以南城市实施减供措施,管道沿线的南方一些城市天然气供应紧张。
“雨雪天气只是此次‘气荒’的诱因。我国的天然气供应本来就比较紧张,就像是走钢丝。到了冬天,一遇到恶劣天气,就陡然拉升需求,造成了紧张局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一方面是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加剧了“气荒”的蔓延。受工业好转形势影响,今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工业用气明显上升,居民应用也日益普及。在杭州,60%的天然气用户在使用天然气热水器,部分住户还用上了地热、散热片等高能耗取暖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气荒”泛滥之际,舆论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天然气垄断企业试图通过“断气”来推升气价。中石油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集团动用储气库来满足需求,每天提高2000万立方米的供气量,目前管网已经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
天然气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无法回避,专家建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从短期和长期,境内和境外多个环节着手,多管齐下方能有效化解不断上演的“气荒”。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认为,“气荒”的关键在于供应能力和天然气需求的增长不匹配,我国缺乏相应的天然气储备机制,还没有建立大的天然气应急库存;加之国内的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生产和运输局限在个别石油公司,各石油公司之间的管网又缺乏联系,资源调配很难做到灵活机动。
“储备机制固然重要,缺乏足够的气源依然是难为无米之炊。”林伯强强调,“国家同时还必须加快拓展新的气源,在国内气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进口,以从根本上保证气源充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产量今年预计为890亿立方米,而需求增至1000亿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达110亿立方米左右,未来天然气需求将有相当部分依赖进口。
近几年,“气荒”迫近也招致社会对于天然气市场垄断局面的诟病。一位基层加气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个行业不应该只有几个少数的领头企业控制”,长远来看必须要放开市场,否则不利于培育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林伯强表示,我国天然气价格低于实际价值,与同类能源价格相比偏低。“价格机制不顺是导致‘气荒’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必要尽快理顺价格机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大势所趋。否则,‘气荒’就会不断上演。”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