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为政者“威”自何来?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09/11/23 15:40:26   
>> 相关新闻链接
·善款与“公关秀” ·北京市出租汽车从25日起开始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
·2009·第七届世界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揭 ·20年中10大最具网络影响事件出炉 奥巴马参选在列
·民用电"87度涨价红线"引争议 民众质疑"浪费"说 ·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揭晓
·王跃文:山寨与骗术 ·直面“垃圾围城”
·收入总是不够用 ·如何让百姓相信“价格改革不等于涨价”

  人类的天性,从来就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性善、为公、清廉;而另一面则是性恶、自私、贪婪。

    不论古今,为官者既要有威信、威望,又要有威严、威仪。但为官者“威”自何来?是来自为公、清廉还是自私、贪婪,是靠施仁政还是靠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答案只能是前者。

    宋人笔记《墨客挥犀》中说:包拯任知府,众吏近前请讳。包拯问:“什么是讳?”吏回禀:“大人祖先之名,我们说话应当避开的,这就是讳。”包拯瞪着两只发怒的眼睛:“我没有什么讳,只讳吏人有贪赃污名之辈!”众吏战战兢兢地退了下去。

    包拯之“威”实际上就是从这“惩腐崇廉”而来。宋朝民间有句谚语:“关节不到,只有阎罗包老。”包拯那里是谁也打不通关节的,连太后、公主也无可奈何;搞贿赂拉拢那一套更是白日做梦。一句话,人情关系之路在他那儿走不通。如此一个包拯,“威严”则不树自来。

    为官者当有此“威”,至少像包拯这一类清白之官的身上要有此威。他们的威厉也罢,威严也罢,并非做给小民百姓看的,那是要官衙里戴乌纱者,或与这些人有关系有来往有勾结的人明白,本府衙既没有歪门,也没有邪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用今天的话说,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当今有些官员为贯彻上边的指示精神,有时也在讲话中、文件上说些“狠话”,可是听讲话或看文件的人,一点也不把这种“狠话”往心里去,尤其没有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原因是,类似的“狠话”已经听了多遍,狠说不一定狠作,要真狠作,讲话的人就可能是“施狠”的对象。他敢吗?

   这种官员无“威”可言,无“信”可守。于是有些地方的会场上,报告与鼾声共鸣,有的人明目张胆地歪在椅子上睡大觉;有些文件虽一级一级往下发,但没有多少人认真阅读。有时一天就有各级领导机关下发的十几份甚至二十几份文件,按规定有关领导要逐一传阅。有人搞了一个“恶作剧”:将其中三份比较重要的文件,用浆糊粘上了几个页角。文件传回来后,所有领导都签了“已阅”字样,可是那三份粘了浆糊的文件,页角仍然原样粘着。

    既然“威”从清廉而获,可是当今那么多官员不廉无“威”,难道是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肯定不是。借用古人一句话,他们大多是“识得破,忍不过”。其实所谓“识得破”,那也多半是自欺欺人,实际上他是无所“识”,识者并非仅仅明白纸面上的道理,那种“明白”,如学生应付考试,或是应付官场讲演、或做官样文章。真正的“识得破”,总是要在实践中验证:任何情况下,行为都不会失控,且于践行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领悟。这才叫真的 “识得破”。行为“不失控”,也就没有了“忍不过”一说了。

    此外,领导人的“威”也来自“畏”。一个敬畏人民群众,敬畏党纪国法,敬畏祖国和民族的神圣事业者,对待社会担当,群众期望,工作责任,就会小心谨慎,清廉律己,秉公行事,大事不糊涂。其实一个“清廉律己”,一个“秉公行事”,就足以形成一个领导人之“威”了。正如古人所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高深)

 

 



责任编辑:cprpu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