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板子打在“4万亿”上
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但这同4万亿投资并没有必然联系
记者:有人说,4万亿投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您认为当前产能过剩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陈东琪:从最优模型看,产能利用率达到100%最好,产能多大,生产多少,最后消费多少。但理论与实际有一定差异,现实中,产能、供给与消费之间常存在“剩余”。迄今还没有一个科学标准来严格界定“产能多大是过剩”,人们常讲的“产能过剩”大多是一个感觉性判断。以钢铁为例,目前静态产能6.6亿吨,实际供给5.2亿吨,表观消费5亿吨,静态产能和消费之间有1.6亿吨差额,但不能说1.6亿吨都是过剩产能,其中有一部分是“剩”而不“过”,因为市场需求随时都在发生变化,保持一定的剩余产能很正常。
由于产能形成需要时间,经济低潮期的部分新产能不是在低潮期而是在高潮期形成的,低潮期的行业需求较少,产能剩余较多。目前钢铁剩余较大,与4万亿投资没有必然联系,而是由于一方面经济高潮期企业因缺乏周期规律认识而盲目扩大钢铁产能,另一方面经济低潮期国内外钢铁需求急剧收缩造成的。
从今年公共投资计划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资金用在灾后重建、“铁公机”等基础设施领域,它们事实上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剩余的”钢材产能,怎么能说是4万亿投资导致的呢?其实,低潮期产能过剩较多,既与投资周期低潮期的需求不足有关,更与投资体制缺陷有关,不能把板子打在4万亿投资计划上。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