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说明一句,这篇文章会比较枯燥,估计没几个人看得下去。
前段时间听一位经济学家讲课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一直是高速增长的,并且多数时候做到了高增长、低通胀。但这种增长轨迹终将过去,未来将被中低速增长、中高通胀(某些时候甚至有可能是低增长、高通胀)所替代。
2009年我国经济保八已无问题,更有经济学家称2010年GDP增幅可以达到9%以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金融危机阴影中徘徊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高速度增长当然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也让人怀疑,所谓的中低速增长、中高通胀,是不是夸大其辞?
即使像我这样对宏观经济半知半解的人也大致明白,2009年乃至于2010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政府投资(或通过国企)拉动的结果。消费方面,消费增长有赖于收入增长,从现实来看,近段时期收入明显增长比较困难,而就业形势的改善也不容易;出口方面,由负转正还得有段时间,实现10%的增长暂时还是期望;投资方面,除了国企,民间和社会投资仍反应缓慢。
可是,4万亿也好,2万亿也好,政府投资的额度不是无限的,我们总是要回到正常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政府本身是没有钱的,它要增加投资就需多多印钞,即使不加税也会严格税收征管。印钞多了,人们自然就担心通胀要来;税收严格了,有些企业会奇怪:今年利润没增长,却多交了税。
如果我没有记错,早在10年前有关部门就提出,要转变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事实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高增长、高投资、高能耗、低效率,2008年以前的几年还可以加上一个高出口。也就是说,本质上,我们的经济高增长是由高投资、高能耗、低效率来支撑的。但主流经济学家早就断言过,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4万亿政府投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态措施,渡过危机后,经济增长回归日常的增长状态,是不是意味着重复2008年以前那种高投资、高能耗、低效率支撑的高增长?不,经济学家告诉我们,那种增长方式,必然要被淘汰。倘若继续仰赖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代价将是整个国家不可承受之重。
书生清议,恰如清风过耳。从长期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必须的,但也是关障重重同时也是短期难见实效的;而实践证明,以要素投入(能耗高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和高昂的投资率)为酵母的经济增长,在政府力量的强势推动下,却几乎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政绩和舆论考虑,选择短期见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圣人也见容。
路径依赖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历史证明,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必须突破这种曾经行之有效的惯性力量。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人们的眼光若是能够超越5年任期的视野,譬如眺望下一个10年,那么,现在就应该行动了。
房地产是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缩影。近10年的实证数据表明,只要GDP需要,房地产就可以扛起大任;只要地方财政需要,土地可以托举全局。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政策会在一两年之内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土地制度难以真正变革的内在原因。没有比现行房地产政策更吻合现行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了。
如何看待房地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试金石。只有不以急功近利的方法对待房地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成为可能。绝非虚言,这需要大无畏的勇气、革命性的魄力乃至于自我牺牲精神。
现行房地产制度和土地制度必须根本改变。从一次性收到50年或70年的土地使用金,改为按年收取,彻底改变卖地冲动下的“土地财政”;对未按规定开发的土地,按年征收土地占用税,彻底打击囤积、闲置和倒卖土地的行为;立即推行物业税,对家庭第二套以上住宅征收物业持有税。
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触及地方政府的群体利益,这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改革土地占用制度,触及土地企业的巨额利益,这需要革命性的魄力;推行物业税,很多有话语权的政策制定者,自己就有两套以上住宅,这需要自我牺牲精神。顺便说一句,舆论汹汹,万夫均指房价高,假如实施以上三个制度,房价将应声而降,而且降幅巨大。
你我深知,仅是房地产的单项改革,都已是步履维艰,遑论涉及房地产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而从短期见效的现行经济增长方式,向着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何止一个房地产!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