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荒”正在全国许多城市蔓延——— 11月18日,曾经充斥着重庆城区的出租车难觅踪迹,相当大的一部分都在排队加气。即便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地,但也无法对车辆加气实行敞开供应。而在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南方城市,这一幕都在发生。这个冬天如此寒冷,人们正在尝试重新适应“排队等待”。(《济南日报》11月20日)“气荒”仍频,消费者无疑很生气。而他们所生气的,其实不仅是眼前直接的消费损失和生活不便——— 如出租车加不上气、家庭无法充足用气,更在于:天然气的供给部门给出的“气荒”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之道。关于前者,中石油官方最近的解释是,“今年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和冰冻,由于北方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不得不对长江以南部分城市进行减供”;至于后者,中石油开出的方案更是相当赤裸裸:“应该建立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以价格杠杆加强需求管理”,言下之意显然非常清楚直接: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不合理、气价太低,必须以涨价来抑制天然气需求。
造成“气荒”主要怨天气,解决“气荒”还得靠涨价。石油巨头的这套说辞,无疑逻辑混乱——— 如果“气荒”当真是天气造成的,何以涨价之后就会“不荒”,而如果涨价真能解决“气荒”问题,那“气荒”又会与天气有什么相干的呢?合乎逻辑的解释,正如有评论已指出的,“根源在于目前天然气高度垄断的经营体制”,“我们勘探开发的主体太单一了,没有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供应渠道”。而对于垄断者来说,“涨价”永远都是其最便捷的经营手段,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追求目标,有道是,“有竞争企业才有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有一个企业来经营的话,永远都觉得价格不够高”。
然而,不得不承认,上述逻辑虽然混乱,却又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当年蔓延全国、此起彼伏的成品油“油荒”,以及随后推出的成品油价格新定价机制,遵从的不正是同样的逻辑吗?既然石油巨头们在这方面早有“前科”,并且不乏成功的经验,现在,这样的逻辑再次被拿出来运用到天然气上,企图依法炮制,本身当然又是合乎逻辑的。
事实上,目前我们已经能看到这一逻辑再次获得成功的迹象。据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人士称,“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已经结束。这一改革方案的原则是,天然气价格与替代能源价格挂钩,适度调整,逐步到位,并抑制不合理的天然气需求。一旦新价格机制运行,天然气价格将上涨”,“此次气荒的出现,或许会促使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已是板上钉钉、势在必行,唯一还不确定的仅仅是:具体什么时候涨价、一次涨多少之类的细节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天然气荒”的出现,与其说是垄断者向有关部门发起的新一次涨价逼宫,不如说是相关利益者合谋形成的一次有关涨价的政策宣传造势,而宣传造势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消费者“打预防针”、进行“免疫”,以便他们能尽快接受即将到来的涨价事实。可是,在垄断不断被强化,消费权利孱弱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百姓手头拮据的现实中,我们能心平气和接受这样的事实及其背后的逻辑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