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之四:
大量新增银行信贷主要流向政府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
我国金融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存在严重矛盾,主要矛盾是绝大部分金融资源供给由以国有银行为主的大中型银行金融机构控制,绝大部分金融资源配置由国有企业与大中型企业获得,绝大多数(95%以上)小型企业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资源。
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普遍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银行贷款。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银行信贷紧跟4万亿元投资及其相关大项目和大企业,小企业信贷在许多方面比过去更难。重庆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是走在全国前面的,但目前仍有90%多的中小企业尚无银行信贷记录。近来国有企业获取信贷资金比过去更加容易,融资成本更低,往往实行的是规定利率向下浮动。
民营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即便得到,融资成本也大大高于国有企业,往往实行的是规定利率向上浮动,民营企业想进入4万亿元投资的直接间接相关项目,很难与国有企业竞争。
现象之五:
大量涌现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实际运作中形成了对民营投资的“相对挤出”。
今年以来,各地政府为争取国家4万亿元项目,积极筹措配套资金,纷纷打造和扩大投融资平台。这些投融资平台在努力争取银行信贷、扩大社会直接间接融资后,将大量资金投向政府项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基本上得不到平台资金的支持。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已有县级以上政府的投融资平台3000多个,其融资总额已从去年的1万多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万多亿元。
不少地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已经有一批经济与技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可以独立或合作参与建设、运营和管理,但不少地方都提出这类建设一般只能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来投资、经营,民营企业想参与也不让进。
现象之六:
部分地方调整和改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政策承诺。
随着政府主导性投资的力度加大,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将原本对民营经济开放的投资领域改为由政府主导投资或国企投资经营。
地方政策变化快速,有的甚至前后反复,导致民营企业对参与地方的长期投资心存顾虑;而恶性事件的处理迟缓,树立不良先例,对民营企业参与困难国企改制产生很大心理冲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