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杰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
危机之下中国启动了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这其中,国有企业在争得项目大显身手的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地区也出现了对民营经济的“挤出”现象,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国企扩张现象。我们可以从六个现象的角度,来观察这种“民企挤出”。
现象之一:
一些行业的“三门”,即“铁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更加严重。
所谓“铁门”,是指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民营经济不能进入某些行业,主要是垄断行业。例如,在石油、通信、广电等行业的主要领域,至今仍明确不准民营企业进入。如石油勘探、开采和进口,民营企业根本无权进入。2009年《中国改革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在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项,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项,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项。
所谓“玻璃门”,是指一些重要行业或领域在政策上并未明文规定禁止进入,但在进入的资格方面设置种种条件要求,不断提高进入门槛、调整准入标准,使民营企业实际进不去,即看得见,却进不去。例如,在金融、电力、航空、邮政等行业的不少领域,虽然未规定不能进入,但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从业资格和业务范围等各种理由设置条件、抬高准入门槛,使相当部分实际上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想进去也进不去。例如,在邮政快递领域,邮政专营提高了快递的进入门槛,大批民营快递企业面临被迫退出的危险。再如,开办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政策规定的设立标准是必须要有国有银行或其他股份制银行(大多数为国有控股)作为控股股东,民营资本不能独立开办。
所谓“弹簧门”,是指由于政策和行政管理上的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民营企业已经进去了又让其必须退出。如近来,沿海一些地区相继宣布,高速公路建设放弃之前的“经营性公路”投融资模式,转而全部改为政府“收费还贷型”公路。一些高速公路民营企业所拥有的股权,被地方政府逐步收回。
现象之二: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本上采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行政手段为主导推进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今年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提出要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来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方向是很正确的。但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中,不少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产能规模为主要标准、以行政措施为主导进行并购重组。
例如,在钢铁、石化、有色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细则中,明确要求“上大压小”,逐步将30%~50%产能向排名前几位的大型重点企业集中,而这些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国有企业,它们都被有关部门明确指定为兼并重组的主角。这导致部分强势国有企业在一些重要工业、运输等领域推进迅速,有的甚至在轻纺、食品等竞争性行业的部分领域也迅速扩张。
现象之三:
部分地方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也是基本上采取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以行政手段为主导推进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但部分地方在制定具体政策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是以地方国有企业为主进行兼并重组,不少兼并重组不是主要采取市场化途径,而是采取行政手段来推进,有的甚至搞“拉郎配”。
例如,山西大规模调整煤炭工业结构,总体方向是对的。但在措施上基本是以国有煤矿为主、以产量规模为主、以行政推动为主推进兼并重组,要求到年底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为100家左右,届时国有企业矿井数将占80%以上,被重组兼并的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且相当部分煤矿是先停产后兼并重组,上千家民营煤矿产销企业停产半停产,上百万员工失业、半失业或待业,退出的民营资本将达2000亿~3000亿元,而此前政府出台的政策是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山西煤炭领域。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