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于跻身世界500强的渴望,某种程度有点像国人期盼荣获诺贝尔奖一样,无限向往又无限惆怅。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全球并购市场势必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量有增无减,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境跨国并购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据Dealogic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国内并购市场统计显示,这段时期内,涉及交易金额约为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7%。然而,我们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出去之后,又有多少能站得稳呢?
“中国企业其实很清楚现在正是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但他们只是站在原地问,可是我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作为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公司摩立特集团全球CEO傅忠在第12届《商业周刊》年会上对《东方企业家》说,“这可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事实上,他们更应该问,我们如何学习走出去?”
想从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升格为出得厅堂的大家闺秀,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一桩人人皆知的心事。海外扩张似乎是人们期待中的跳板,希望借机能跃居到众所瞩目的高位。中国企业对于成为世界500强的渴望或者说对于成为全球性公司的渴望,某种程度有点像国人期盼中国导演能捧走奥斯卡、中国作家能荣获诺贝尔一样,无限向往又伴着无限惆怅。
不幸的是,从TCL吞下汤姆逊的消化不良,到中石油并购优尼科惨遭封杀,中国企业很少能以胜者姿态凯旋。说到底,走出去只是一种意愿,或者进一步成为行为,站得稳才是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根本。然而,中国企业在并购前粗线条的调研,并购时又常过于冲动,对于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的薄弱又在后期令企业疲于应付。因此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成功率往往较低。有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在德国进行的并购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而80%不太好。两年后,50%的公司依然是运作不好,还有20%岌岌可危。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企业难得的淘“便宜货”的可能,但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都不会平坦。那么到底该如何学习走出去呢?傅忠对此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可以和国外企业兼并,但是国外的合伙人必不可少,西方的合作者在企业管理上能助中国企业一臂之力。因为在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法律的熟悉,以及环保、工会等种种问题上,本土企业会有更精准的把握。
另外向日本企业学习,与国外企业联合生产也不失为一条捷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丰田与通用的强强联合。NUMMI(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是1984年丰田与通用两大汽车巨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共同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也是美国第一家合资汽车公司。通用和丰田的这次合资可以说各有目的。通用汽车借此了解日本汽车的设计技术,而丰田则以此为进军北美市场的基地。通过在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积累的生产和销售经验,丰田随后投入了超过163亿美元在美国多处建厂,雇用超过了35000个员工,投入150亿美元在北美发展零配件,并在服务方面投入42亿美元,如今丰田在北美获取的赢利与在日本一样多,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储备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这些人的全球化视野可以在公司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然而,或许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反而更应该冷静下来,反问自己,我们真的做好走出去的准备了吗?在2008年《商业周刊》与国际品牌集团公司联合发布的前100名全球品牌中,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我们也许应该停止在自己创造的各种名誉中陶醉,诚实地问自己,被国际上承认的中国品牌真正有几个?
傅忠认为在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方面中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企业非常看重企业品牌和商誉。与之相比,中国企业似乎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于有形资产的炫耀中,很多人经常将拥有多少土地或者房子、产量或者产值挂在嘴边,然而“最终你的客户,人们记住你的是表现,而不是只记住那些统计数字。”傅忠说。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显然,中国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加强内功才能在获得入场券之后,还能有精彩的表现。学习如何管理和充实无形资产也只是必修课程之一。
“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一直被华为奉为开拓国际市场的圭臬。
责任编辑:admin